读《张之江谈京剧》

  我是个京剧迷。近读到《一辈子的记者》,是名记者张之江先生六十年来从事采写生涯的纪实。涉及到京剧生旦净丑各个流派的老中青演员近百名。其中有关梅兰芳的文章最多,达23篇,盖叫天的18篇,周信芳的13篇,其余诸篇写的是各家各派。时间跨度是从1954年至1999年。当然,这不是张老的全部著作,只是选了个中精品。

  特别是第59篇《盖叫天和他的盖派艺术》一文,长达40页,3万多字。全文在描写“燕南寄庐”时,一房一厅,一草一木,都使人如临其境;在叙述盖老生活轶事、舞台艺术时,更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确是大手笔!张老写此文时是1997年,估摸为78岁高龄。回忆是从1950年开始的,时间相距达47年,而全文写来绘影绘声,引人入胜,若不是与盖老交往极深,加之张老超强的记忆力,岂能达到此种境界!

  由此使我想起一件往事来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天,我到《新民晚报》(外滩旧址)文化部送篇稿件,出来时,迎面遇到一位身材比我高些,年龄比我大些的先生,他朝我看了看,突然问我:“你是写京戏的吧?!”我愣了一下,我跟他素不相识,他怎知我的底细?等我回过神来,只说了句:“早就不写了。”没顾上跟他寒暄就分手了。后来我想,晚报里我熟识的朋友不多,他是谁呢?思来想去,突然想起来了。“对,是他!是张之江!”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我曾从事过几年的戏剧采访工作,可能多次在场面上和张老碰过面,但想不到时隔三四十年,他仍然认出我来!张老,你好记性啊!

  张老是戏剧记者,但更是位戏剧评论家。他写的戏曲报道,不仅有演出剧目的故事梗概,还有人物分析,以及对主要演员在台上演出得失的评说。有赞美、鼓励,也有对较大的错误予以批评指点,立论公正得体。更值得欣赏的,张老有的文章似乎淡但内涵颇深。如第104篇《马、谭、阎、韩、侯等精心绝艺传代》一文中,谈到上海青年京剧演员在北京向著名武旦阎世善学了整出《扈家庄》和《梁红玉》,在她们临回上海前,阎又在演出的间隙再为她们巩固一下。问题在于这位40年代的著名武旦,在当天的剧场演出中,一人在三出戏中赶饰三个角色,饰演的是太监、差人、兵士。这三个都是跑龙套的活,难道一个京剧团就缺少这么个龙套,而非要身怀绝技的阎世善来顶替?而且还在这三个角色的变换中,腾出些许时间为青年演员说戏?初读,有些大惑不解,再读,也就明白为什么有些名演员被人们称为“德艺双馨”的道理了!80年代听说阎世善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担任教授之后,同样得到启示,有绝艺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

  当前,京剧旦行中,梅程荀尚张各派人才辈出,近几年,赵(燕侠)派,筱(翠花)派,王(瑶卿)派也有后学者,唯独别树一帜的黄(桂秋)派却后继无人。上卷第54篇记载张老曾对黄桂秋作过专访,可惜对黄的艺术着墨不多。黄桂秋是梨园界人称“老夫子”的陈德霖的关门弟子,与梅兰芳、姜妙香是师兄弟。黄的唱腔具有独特风格,委婉圆润,甜美动听,听他的唱是一种美的享受。《春秋配》《别宫祭江》更是誉满南北。上世纪40年代黄曾在上海演出过,只是叫好不叫座!迨至1978年黄去世后,黄派唱腔几成绝响。前年央视播放京剧演唱会,见一位武汉女演员唱了一段黄腔,观众耳目一新,掌声不绝。但却似惊鸿一瞥,之后就杳无音讯了。不知京剧界有识之士是否注意及此!如果能挖掘出黄派人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张老以为然否?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