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新的尝试

  2009年初,我的师父孙毓敏先生来电话,说要举办纪念“荀慧生110周年诞辰”的活动。其中有一项是抢救荀派濒临失传剧目,有一出《晴雯》。记得早在2000年“纪念荀慧生100周年”时我曾演出过《晴雯》中的《补裘》一折,当时大获赞许。因此师父希望我再次扮演晴雯。由于种种原因,我推荐了吉林省京剧院的当家花旦王萍来担当主演。也由于指导老师董金凤身体欠安,师父将整理剧本和现场指导的重任交给我。我深知自己阅历不够,才疏学浅,不敢担此重任。可是师父积极的支持我鼓励我,说等搭好戏架子她来做艺术指导。有了师父做后盾,就这样赶鸭子上架,第一次用笔和头脑来诠释我心目中的晴雯。

  晴剧共分七场戏,除了一,六场是过场戏,从第二场开始算起——(2)入院,(3)逃学,(4)撕扇,(5)补裘--逐府,(7)诀别,这是一晚上的大戏。根据师父提出的挖掘整理核心时,要突出重点情节保留经典唱段的主张,我于是选择了晴雯一剧中最突出的三大事件,即“撕扇”“补裘”“逐府”三折戏。撕扇是从第四场开始的,我把第三场宝玉装病逃学放弃不表,由袭人上场念白,直接把晴。袭之争的矛盾展现给观众,一下子就能切入主题。由于荀师爷1937年的演出本和60年代的演出本有一些大同小异。例如37年的剧本第二场晴雯上场唱四句西皮慢板,而60年代的演出本里就不唱这四句慢板了。我认为晴雯作为领衔主演,一上场就要先声夺人,把这段主唱展现给观众。

  这四句唱词是:入侯门每日里把主人侍奉,

  叹红颜沦落在奴婢之中,

  思想起不由人心酸悲痛,

  蹙损了双眉岫愁对姹紫嫣红。

  这段慢板表现了晴雯不愿奴颜婢膝侍奉权贵,冰清玉洁的性格。晴雯以俏丽的扮相,优美的唱腔,一上场就博得满堂喝彩,这前面的戏唱热了,后面的戏就好唱了,它为后面剧情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我把荀师爷37年创作的四句慢板用在晴雯上场的开始,取得了很好的剧场效果。

  又如荀师爷37年的演出本中有一段西皮摇板“我毁坏玻璃缸你心不动,砸却了翡翠碗……”而60年代的演出本中不唱西皮摇板,是用表白的方式说出来。我曾参加上海东方电视台(绝版赏析)音配像的录制,是为荀师爷1939年灌制的晴雯唱片配像,就有这段西皮摇板。唱腔很动听,把晴雯纯真高洁的个性唱出来了。唱腔别具一格,有俏丽委婉的特色,很有感染力。因此我采用了37年剧本中的摇板,果然演出效果甚佳。

  在“撕扇”和“补裘”当中有一场戏,是讲坠儿偷金镯被晴雯发现,将其赶出府去,晴雯因此得罪了坠母,被其羞辱,气的吐血卧床一病不起。根据师父提出的“减枝蔓立主脑”的精神,在“补裘”的一开场,就让晴雯在病塌上唱两句二黄摇板:

  那坠儿偷金镯令人可恨,

  为此事终日里病体缠身。

  这两句唱即交代了事情发生经过,又使观众对“撕扇”中活泼玲珑的晴雯和“补裘”中病体泱泱的晴雯人物之间的变化不感到突兀,而能够接受。

  剧本的整理得到了师父和家熙老师的认可,可是舞台艺术有很多程式和技巧,需要在排练中用活用透。董老师在交剧本和录音的时候,为我讲解了晴雯的人物个性,要求我在排练中尽可能做到简洁大方。在排练“撕扇”的两段流水演唱过程中,要使舞台和演员都活动起来,不能站着死唱啊!董老师告诉我三个人的关系和情绪是;晴雯撕扇,宝玉护晴,袭人抢扇。有了明确的人物脉络关系,我就开始编排舞台调度和演员身段了。流水开始的亮弦,让晴雯用了一个荀派特色的闪腰大转身,然后接过扇子。当唱到“愿扇儿及时用,似同心结子合欢容,”晴宝合式翻扇,在花梆子音乐过门中,晴雯走点子步抖扇,宝玉随后做甩袖台步动作,在右台口进行第一次撕扇,配合小锣连撕两次,加强观众对撕扇的印象。这时袭人从下场门上场归至右台口,晴雯转身圆场调至左台口,宝玉归台中。宝玉抢袭人扇(念;这把扇儿更好,姐姐你接着撕),晴唱五言流水,当唱到第三句;“倒不如撕破片片随风动”主动用扇子在袭人面前转动气她。又唱“一声声胜似裂缯与吟蛩”晴左转身圆场走到台中,对着袭人继续撕扇,袭从左台口往前扑着抢扇,宝随后挡袭护晴。这时袭人宝玉归右台边,晴接唱“叹儿女浮生皆一梦,这聚散二字总成空”晴右转身从台中归至左台口,连撕两次扇,在扎扎台锣鼓伴奏中将扇扔地。这两段流水从第一段的第五句就开始大幅度的舞台调度,每一句都不让演员闲着,根据唱词的意境和演员的情绪,用戏曲的程式和舞蹈动作,配合音乐锣鼓一气呵成。在舞台演出过程中很是活泼清新,即用了京剧特有的程式技巧,又不脱离现实生活,符合剧情。在每一次演出中,观众的掌声我感觉到了认同感。

  在“逐府”一场戏中如果光是把晴雯赶出去一推一扑地那就太简单啦!我们的戏曲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有些程式技巧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成,是为舞台为角色而服务的。例如被迫出走时用跪步。搓步。点子步,加强了被强行赶走的效果,很能营造氛围,增加艺术感染力。我考虑到如果让晴雯用跪搓步就显得太奴性了。于是让丫头四儿走跪搓步,让晴雯走点子步和圆场,走两个回合,体现了晴雯和四儿姐妹情深不愿割舍的情绪。四儿下场后晴雯由婆子拉走一个圆场,婆子将晴雯推倒在地,表示已将晴雯逐出大观园。我感到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程式和基功,在排练过程中,结合剧情的需要,结合的是地方,能让观众看懂,欣赏到美的艺术,这就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舞台上的动与静,是相辅相成的。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它既要符合戏曲的特性,又要有内在的依据。有的时候动的太多会搅戏让人生烦,有时候该动不动又会有呆滞感,如果有大段的唱腔乱动就会搅唱了。例如在“补裘”中晴雯唱导板“掀开了红绫被身觉寒冷”在乱锤中用一组步履踉跄,双手颤抖的动作表示晴雯已重病缠身。接下来唱廻龙“下床来只觉得头重足轻”,我设计了一组宝玉搀着病中的晴雯,四儿在左前方做搀扶状的亮相来完成这句唱腔。这组静止的造型,能增加舞台上各个人物的具有雕塑意味的美感,也让观众在静止的氛围中欣赏到演员优美的唱腔。

  我的恩师孙毓敏先生其实是这出戏的总策划总指导。从该剧一开始就策划了整理剧本的方案,挑选演员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各种关系。在排练过程中她放手让我们这些徒弟去造魔去创作,到戏架子初步立起来后,她亲临长春做指导,提出了很多不足之处和修改方案。可以说没有师父就没有《晴雯》这出戏的再现。

  荀派研究学者王家熙老师,对荀派艺术研究很透,特别是在唱腔念白咬字方面的造诣很深。我学演荀派后经常到他面前请教,他教了我很多荀派的唱念技巧,是我心目中的二师父。这次我排练《晴雯》做前期准备工作时,经常在电话里和他的病榻前向他请教。家熙老师拖着他病残的躯体,不厌其烦的给我说戏。例如《晴雯》唱腔中有一个五言流水“只恐秋凉送,捐弃匣笥中”。他告诉我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就是从晴雯的五言流水中演化而来的。我听了这个典故,终于明白了师爷的伟大创造,早在1937年就创作了五言流水,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多么丰富的艺术宝藏啊!在撕扇一场晴雯下场前,家熙老师又加了两句西皮摇板“二爷待我恩不浅,一片真心把人怜”这两句唱词我在原剧本中没有看到,但在荀师爷1939年的唱片中有录唱。家熙老师在电话中为我仔细的讲解这两句摇板的含义和演唱技巧,尤其是“把人怜”三个字唱的好极了。把晴雯对宝玉的感激之情和他们之间的友情都通过这个“把人怜”唱出来了,同时又为晴雯撕扇这场戏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最值得一提的是《晴雯》剧组是个成熟的团结的集体。《晴雯》剧组的主要演员年纪都偏大,又都是团里的主演,在排练过程中我只要提出要求和建议,他们都能马上领会并且有自己的创意,这样反而使我这个半瓶子醋的现场指导多方受益。王萍师妹已是吉林省团的一姐,可她对艺术特认真执着,往往一天排四五遍戏她都能顶住,在排练中经常会迸发出表演火花戏足得很。我们在长春排练期间,一切吃住费用都由她个人负担,这是多么大的奉献精神啊!王晓琳师姐是个老戏骨了,她舞台经验丰富,艺术手段也很多,经常在排练场上给我出主意。她是云南省团的主要演员,为了荀派艺术甘愿当绿叶出演袭人,体现了大帮小的团结精神。扮演宝玉的是年过五旬的姜立地先生,为了外形向宝玉靠近,硬是减肥十多斤。在排练时我要求他不要端小生工架,不要老程式,要生活化要孩儿气。经过他一段时间琢磨和练习,他能够在台上走小孩儿的跳步,作孩状的娇嗔,演出了宝玉的身份来,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排导《晴雯》对我来说是一次创作,一次角色的转换。我从前台转到后台,从台上坐到台下,第一次 尝试整理排练全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艰辛又快乐,这个过程又使我感到自己的积累太少了。既然师父把我领进了荀派艺术的宝库,我应更加努力,悉心领悟揣摩荀派艺术的内涵,把荀派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