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曲艺术的全面改进

  古老的中国戏曲在20世纪上半叶经过长期磨练,在现代化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戏曲艺术带来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转机。在共和国成立伊始,文化艺术就引起新政府的重视。戏曲艺术作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自然在新政府的重视之列。

  共和国建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就建立了一系列戏曲改革和实验机构,制订了戏曲改革的方针和政策,拉开架势对戏曲作全方位的改革。这与建国前共和国的缔造者对戏曲艺术的重视有密切关系。

  早在40年代末,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就注意到戏曲艺术对新中国的意义。1948年11月,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11月13日,华北《人民日报》发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提出把“有利”、“无害”、“有害”作为审定旧剧目的标准。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作政治报告,提出改造旧文艺的问题。其间,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成立。新中国的戏剧艺术工作者在这个协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为该会的题词:“推陈出新”。全国戏曲改进会的成立,成为国家对戏曲艺术进行全面改进的指导性机构。毛泽东的题词确定了新中国对戏曲艺术改进和在对待传统戏曲遗产上的方向。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成立,下辖京剧研究院、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大众剧场等单位。1950年1月,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1954年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在北京成立。这个机构以及它所下辖的研究院、剧团、学校后来为整个国家戏曲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1950年7月,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成立,成为戏曲改进的顾问性机构。委员会主要负责审定剧本,就戏曲改进工作的计划、政策向文化部提出建议。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建院时,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周恩来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建院之初,设研究、编辑、资料等部门,下辖戏曲实验学校,京剧实验工作一、二、三团,曲艺实验工作团和评剧团。

  这个研究院的基本任务是整理修改旧时代戏曲的优秀剧本,创作新剧本和新曲词,保证上演剧目的供应,在戏曲艺术各个方面系统而有重点地进行研究和实验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戏曲演员和戏曲工作干部。

  随着戏曲改革机构的建立,一系列戏改政策得以出台。1950年10月29日到11月5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戏曲改进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各地戏改工作经验,学习了中央有关戏改的方针,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戏改工作进行了讨论。

  同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听取了各地代表对戏改工作情况的汇报,田汉作了《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的报告,总结一年来戏曲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并深入阐述了戏曲审定、修改、创作、戏改重点和戏改工作统一管理等问题。会议提出了《关于戏曲改进工作向中央文化部的建议》。

  根据这个建议,政务院于1951年5月5日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这个政策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具体化。该《指示》规定,“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

  各地文教机关必须根据上述标准对上演剧目负责进行检查,不应放任自流,而应采取积极改革的方针”;强调“对人民有重要毒害的戏曲必须禁演者,应由中央文化部统一处理,各地不得擅自禁演”;提出“目前戏曲改革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对其中的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认为“中国戏曲种类极其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进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指出“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戏曲艺人在娱乐与教育人民的事业上负有重大责任,应在政治、文化、业务上加强学习,提高自己”;“旧戏班中的某些不合理制度,如旧徒弟制、养女制、‘经励科’制度等,严重地侵害人权与艺人福利,应有步骤地加以改革,这种改革必须主要依靠艺人群众的自觉自愿”。该《指示》表现出新中国对于戏曲艺术的一种崭新姿态。

  1950年7月,新组建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讨论戏曲剧目的审定问题。会议认为,对三类剧目应当加以修改:宣扬麻醉与恐吓人民的封建奴隶道德与迷信者;宣扬淫毒奸杀者;有丑化和侮辱劳动人民的语言和动作者。会议一致认为,《杀子报》、《九更天》、《滑油山》、《奇冤报》、《海慧寺》、《双钉记》、《探阴山》、《大香山》、《关公显圣》、《双沙河》、《铁公鸡》、《活捉三郎》等12出戏不应再演。认为《四郎探母》修改后可以上演。此项决定公布后,文化部又于1951年4月至1952年3月间通告各地停演京剧《大劈棺》、《全部钟馗》、《引狼入室》,川剧《兰英思兄》、《钟馗送妹》,评剧《黄氏女游阴》、《活捉南三复》等14个剧目。根据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提出的剧目审定标准,全国各地审定剧目的工作陆续展开。

  在修改旧时代剧目内容的同时,澄清舞台形象的工作也开始展开。1950年12月9日,文化部副部长周杨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有尊严的民族,应当自尊、自爱,认为凡是伤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腐朽落后的东西都必须下决心改掉。会议之后,澄清舞台形象的问题在戏曲界得到普遍重视。对于舞台形象的澄清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革除庸俗落后的表演方法,如跷工、走尸、淫亵动作、无聊噱头等;二是取消丑恶、野蛮、恐怖的舞台形象,如厉魂恶鬼、酷刑凶杀、狰狞和带有封建迷信的脸谱等;三是改革旧戏曲的舞台陋习,如台上饮场、出台把戏、检场人露面等。

  对于艺人的改进主要是组织学习,让他们参加各种讲习班、短训班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意识到作为国家主人和人民艺术家的光荣职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帮助他们戒除各种旧有陋习;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调动他们参加戏改工作的积极性。在提高戏曲艺人素质方面,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研究院举办了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共培训62个剧种的主要演员、优秀青年演员及少量编剧、导演、音乐工作者和剧团管理干部1049名。讲习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制度的改革主要从剧团体制着手,废除旧戏班的不合理制度,如徒弟制、养女制等侵害人身权利、束缚人身自由的制度。另外也包括艺术体制和剧场经营管理的改革。如在戏曲改进局京剧研究院和新中国实验剧团率先采用了导演制度。尚小云剧团打破了头牌制、废除了围绕主角实施艺术手段的陈规。在剧场管理方面,北京大多数剧场由政府统一经营管理,在剧场面貌、卫生设备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国初“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使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气。旧戏曲的陈规陋习被强制性地革除,许多剧团都由国家经营。1956年1月,《戏剧报》报道,上海市69个民间职业剧团改为国营剧团,26个民间职业剧团改为民办公助剧团,天津市15个民间职业剧团和9个小型曲艺组织全部改为国营剧团。同时,还加强了新剧目的创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是戏改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这次盛大的观摩会上,有23个剧种的37个剧团参加演出,参演的演员达1600余人,共上演82个剧目。剧目以传统剧目(63个)为主,另有部分新编历史剧(11个)和现代戏(8个)。

  大会给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颁发了荣誉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评剧《小女婿》、沪剧《罗汉钱》、川剧《柳荫记》、京剧《将相和》、淮剧《王贵与李香香》、楚剧《葛麻》、秦腔《游龟山》获剧本奖,京剧《雁荡山》和《三岔口》、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剧《小女婿》获演出一等奖,丁是娥等34位演员获表演一等奖。但在“三改”中,也有擅自禁戏、胡编滥造、用命令主义对待艺人的简单粗暴倾向。这种倾向被发现后,均及时得以纠正。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