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的全面深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关于戏曲理论和创作、演出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戏曲研究队伍主要由国家研究机构、省级研究机构以及各大学中文系、音乐系组成。这些机构作为戏曲研究的主力,带动了戏曲研究的全面进行。

  戏曲史的研究是建国后戏曲研究中研究人员最多、成果最丰富的一个领域。在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研究方面,凡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都得到了深入研究。

  高则诚及其《琵琶记》,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以及他们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及其“四梦”,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洪升及其《长生殿》等一系列名家名作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孙楷第的《元曲家考略》、傅惜华的《元明杂剧传奇全目》、谭正璧的《元曲六大家传略》、董每堪的《五大名剧论》、黄芝岗的《汤显祖年谱》、章培恒的《洪升年谱》、王季思的《玉轮轩曲论》等,都为戏曲作家作品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针对作家生平、创作经历、创作思想、作品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研究成果可谓俯拾即是,较为典型的著作有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徐朔芳的《晚明曲家年谱》。

  与作家作品相联系的成果,还体现在戏曲文献、作品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方面。明人臧晋叔的《元曲选》、明人毛晋的《六十种曲》、清人钱德苍的《缀白裘》以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曲选外编》等重要作品集,都得以出版。尤其是郑振铎主持整理出版的成古本戏曲丛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已出版的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九集,为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自1958年起先后出版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也是一部煌煌巨著。该著以省为单位,编选了新中国戏曲改革中涌现的优秀剧目共368个,涉及121个剧种。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对本地的传统剧目也分别整理出版。此外,《新曲苑》、《中国古典论著集成》、《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等史料性著作的整理出版,也是戏曲史研究的优秀基础工程。

  戏曲通史方面研究在建国后也成绩斐然。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张庚与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都是戏曲通史方面集大成式的著作,对后来的戏曲史研究影响深远。《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是戏曲史论方面的经典性工具书。1982年被列为国家“六五”、“七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立卷编纂的《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古今贯通,全面记述和收集了各地的戏曲历史与音乐遗存,是建国以来戏曲史研究方面罕见的浩大工程。

  张庚、郭汉城主编,沈达人、苏国荣执行主编的“戏曲史论丛书”,按类别对中国戏曲史、戏曲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丛书共十二部,在戏曲史、戏曲理论方面影响颇广。

  廖奔的《中国戏剧图史》,以丰富的图片和精到的文字对中国戏曲史作了立体性的论述。

  周育德的《中国戏曲文化》,从源头、剧种、文学、演出四大方面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国戏曲史。此外,余秋雨的《中国戏曲文化史述》、杨世祥的《中国戏曲简史》,也是戏曲史方面不可多得的著作。在断代史、分类史方面,戏曲史研究也向纵深发展。

  孙楷第的《傀儡戏考源》,运用大量的史料,系统考证了傀儡戏的源流和发展以及傀儡戏和戏文、杂剧的关系。

  任半塘的《唐戏弄》,系统论述了唐到五代的戏剧发展情况,从辨体、剧录、伎艺、角色、演员、设备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唐戏发展的状况。

  胡忌的《宋金杂剧考》,就宋金杂剧的名称、渊源、发展、体制等方面作了周密的论证,该书史料丰富、论证深入,对研究宋金杂剧是一部难得的著作。

  刘念兹的《南戏新证》,从南戏的总体面貌、产生、发展、流变、总目、体制、演出等方面对南戏作了深入的论述。

  李修生的《元杂剧史》、季国平的《元杂剧发展史》,吸收了近年元杂剧研究的新成果,对元杂剧的发生发展和作家作品做了周密的论述。

  周妙中的《清代戏曲史》,以作家、作品为线索,较细致地论述了清代戏曲发展概貌。

  张庚主编的《当代中国戏曲》,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当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又在剧种、剧目、舞台艺术等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当代戏曲的发展历史,该书在资料征引、文字论证上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戏剧学研究方面,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学史稿》、李昌集的《中国古代曲学史》,系统周密,资料翔实,对了解和研究中国戏剧学的整体面貌极富参考价值。

  在剧种史的研究方面,各大剧种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史著,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少波等主编的《中国京剧史》、胡忌的《昆剧发展史》、胡沙的《评剧简史》、焦文彬等的《秦腔史稿》、赖伯疆与黄镜明的《粤剧史》等。

  在剧场史的研究方面,廖奔的《中国古代剧场史》,图文并茂,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各类剧场的发展变迁历史;周华斌的《北京古戏楼》,对北京的戏台作了深入细致的考证。

  在戏班史的研究方面,张发颖的《中国戏班史》,资料翔实,论述周密,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意义。

  在演员史的研究方面,孙崇涛和徐宏图的《戏曲优伶史》,运用详尽的史料叙述了古代戏曲演员的生平和演剧情况。

  在戏曲文物的研究方面,刘念兹的《戏曲文物考证》、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著的《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廖奔的《宋金元戏曲文物与民俗》、黄竹三的《戏曲文物研究散论》,都是成就突出的著作,对研究戏曲史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

  另外,洛地的《戏曲与浙江》,致力于研究浙江与中国戏曲发展的关系,并对戏曲史研究从观念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路应昆的《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戏曲与艺人、农民、市民、文人、统治者等方面的关系,揭示了社会需求对戏曲文化品性的影响。

  有关戏曲演员的研究在建国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著名戏曲演员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均有传记写成。宗教戏剧研究是80年代以来新兴的戏剧史学科。

  以傩戏研究为主力的宗教戏剧研究队伍很快就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大型的仿古表演和全国以及国际性的研讨会举行过近十次,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曲六乙的《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反映了作者在80年代对摊戏和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重要成果。高伦的《贵州地戏简史》,系统论述了贵州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和剧目、表演、组织形式。萧兵的《傩蜡之风》,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长江流域的宗教戏剧文化。目连戏的研究方面,成就也很突出。朱恒夫的《目连戏研究》、杜建华的《巴蜀目连戏剧文化概论》、刘祯的《中国民间目连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在宗教戏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成果,主要反映在王秋桂主持的“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的研究计划中。

  该计划组织了大批中外学者对中国现存的祭祀仪式和仪式戏剧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已出版的六十余部著作,是宗教戏剧研究方面最为辉煌的成果,也为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基础理论与创作理论齐头并进,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关于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方面,赵景深的《曲论初探》、叶长海的《王骥德曲律研究》、齐森华的《曲论探胜》等著作,都对古代戏曲理论家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张庚的《戏曲艺术论》从史学的角度,考察了戏曲文学、表演、导演、音乐和舞美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美学的角度总结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特殊规律,提出了戏曲必须适应时代、不断革新的观点。张赣生的《中国戏曲艺术》,系统总结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原理。阿甲的《戏曲表演规律再谈》,对戏曲舞台的表现方法作了精到的探讨。

  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论》,则是建国后戏曲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对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及观众的关系、中国戏曲的人民性、艺术形式、舞台方法、文学、表演、导演、音乐、舞美以及戏曲的推陈出新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傅晓航的《戏曲理论史述要》,分阶段对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戏曲理论的发展状况作了轮廓性的描述。

  武俊达的《戏曲音乐概论》、陈幼韩的《戏曲表演概论》、黄在敏的《戏曲导演概论》、栾冠华的《戏曲舞台美术概论》,分别从音乐、表演、导演、舞美等方面对戏曲艺术理论作了探讨。

  安葵的《戏曲“拉奥孔”》,把戏曲与姊妹艺术作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戏曲的特殊性。

  马也的《戏剧人类学史稿》,运用人类学方法探讨了戏剧的本体、发生功能和发展学说。

  金登才的《戏剧本质论》,围绕戏剧本质问题对戏剧的时空和语言动作的转化、交流要素、审美状态作了论述,并对中国戏曲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西特三大戏剧体系作了比较研究。戏曲美学的研究是戏曲研究中较新的课题,建国后出现了许多重要著作。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