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高山戏是甘肃省一个主要的传统戏曲剧种,是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因发源于陇南高山地区而得名的戏曲剧种,据说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举行的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中,陇南市“五一”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高山戏《山村别》和《醉虎》,又把这一古老剧种的改革和创新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戏曲剧种,剧本是一个剧种的根本和灵魂。一个剧种要想在戏曲舞台上立起来,必须要有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批好剧本。被当地群众俗称为“演故事”的高山戏,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由“五一”剧团的杨十古、杨智、邓剑秋、陈仁川等剧作家挖掘整理和创作了《咸阳讨账》《西狭颂》《苏武归汉》《开锁记》《婆媳情》等一批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由杨忠全、贾学刚等创作的现代戏《山村别》《醉虎》,短小精悍,选材立意新颖深刻,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故事情节简练紧凑,矛盾冲突尖锐激烈,非常感人。《山村别》优美抒情,山村姑娘桃妹不甘家乡贫穷落后,决心到外边学习发展特色产业的好办法,盲眼婆婆柱杖相送,二人共诉离别深情和美好期盼。《醉虎》惊心动魄,后山商店女会计秀英携款进城,路遇风雨交加,又逢歹人抢劫,避祸至一护林人家,不料竟是歹人黄虎之家。大义灭亲的黄母设计将儿子灌醉,与女会计一起将儿子绑赴法庭。两短剧富有艺术魅力地分别表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法治战胜亲情的主题,富有现实意义。
戏曲作为程式化的艺术,唱腔和表演是一个剧种的标志。高山戏的唱腔,经过作曲家马延恒、张治平、杨鸣键、李彦荣等挖掘整理,共有“开门帘”“过板”“哭腔”“曲曲”“花花”“耍耍”“盏盏”“二簧”等10余大类,每大类中又有若干小类。这些唱腔曲调挺拔高亢,委婉悠扬,明快活泼,朴素健康。为了适应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作曲家张治平和后明春在继承高山戏原有唱腔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花儿和陇剧的一些音乐元素,对唱腔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但又不失原有唱腔的基调和风韵。比如在《山村别》中桃妹出场时的唱腔:“身披花雨出山村,回首家门一望中……亲情呼唤心颤动,双脚难移泪洒胸。”把桃妹与婆婆难分难舍的情状表现得非常强烈,唱腔高亢激越,使人身心震颤。高山戏的表演,情趣独特,舞姿别致。男角以跳、摇为主,粗犷豪放;女角以扭、摆为主,质朴豪爽。为了适应表演现代生活的需要,老导演王界禄也突破了高山戏原来的表演程式,在虚拟性和象征性表演的基础上,向写实化与生活化方向靠近。如《山村别》中盲眼婆婆抚摸孙女桃妹的动作,《醉虎》中黄母与女会计秀英一起捆绑黄虎的动作等,都因接近生活实际而更加自然贴切。
高山戏的唱腔和表演相当好听和好看,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比起秦腔、陇剧毫不逊色。我们应当大力保护和发展陇南高山戏这一珍贵戏曲剧种。
相关阅读:
一唱就破音的4首歌曲,华晨宇2首邓紫棋1首,网友:求放过
伯克利走红的4位音乐鬼才,中国独占3位,网友:我的小骄傲
《我是唱作人》淘汰赛 周笔畅面纱造型惊艳全场
养生就要培养情趣
工作压力太大应该如何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