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
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从落后、腐朽,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旧中国,到现在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4位,神舟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中国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翻天覆地。
而这60年,又岂止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人民真切感受到的,还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成就!
这60年,中国人真正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辱称,人民健康素质大大提高,人均寿命更是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当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成长起来的一代,如今已经跨入老年人的行列。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老人们身子骨越来越硬朗,我们还想再活60年!
在旧中国,由于“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劳动人民头顶着“东亚病夫”的耻辱,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而新中国成立的60年间,中国已建立起基本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看病、买药、卫生防疫,人民医疗健康的各个方面都在这60年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对这些变化,相信很多走过这一段历史的人都记忆犹新。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我们找到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从他的记忆中一览旧中国到新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巨大变化。
如果是在今天,母亲不会死于难产
傅长喜老人今年75岁,是宁夏银川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谈起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每一点变化,老人总是既兴奋,又心酸。他兴奋,是因为这60年来日子越过越好;他心酸,是因为这甜蜜的生活自己的母亲却一天也没有享受到。
傅大爷回忆说,那是在1944年冬天,母亲再次怀胎生产。但可能是因为胎位不正,母亲在房间里挣扎了两天,还是难产死去,胎儿也没保住。那年,傅大爷刚满10岁,失去母亲的悲痛至今历历在目。他说,如果是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一定是母子平安,母亲也绝不会这么早就撇下自己的儿女,撒手人寰。
其实在旧社会,傅大爷母亲的遭遇并非个例。当时妇女分娩,基本都是沿袭当地旧法接生陋习,有的坐在土坯上,有的蹲在沙土上,任凭“老娘婆”拉胎。因此,产妇患贫血、破伤风、产褥热等病死亡的相当普遍。故民间常以“炕上生孩子,地下备棺材”形容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新生婴儿因营养不良患软骨病,因接生不善患脑瘫,以及患各种传染病如麻疹、白喉、腥红热、小儿麻痹、百日咳、肝炎、结核病等,死亡率很高。
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群众生活极端贫困,无钱就医,许多人患病后,往往跟“命运”联系在一起,寄托于神灵保佑。因此,当时求神拜佛、测字算命、信鬼驱邪之风,相当普遍。如产妇因失血过多而引起休克时,便请巫婆将其头发打散,提在手中,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口含冷水喷射全身,刺激苏醒后,谓之“驱鬼”。此类迷信活动,在农村尤为盛行,真不知害死了多少劳动妇女!
新中国成就: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200‰下降到15。3‰,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36。6/10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其中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直观反映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刚性指标,它的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从1950年开始推广新法接生后不久,就使妇女产褥热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大下降。以后又陆续开展妇女孕产期系统保健和妇女子宫脱垂、尿瘘及子宫颈癌等疾病普查普治,使妇女健康水平大大提高。通过长期坚持计划免疫和对儿童肺炎、腹泻、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的积极防治,以及广泛开展爱婴行动、母乳喂养、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多项卫生保健服务,使儿童健康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保证。
如今,“接生婆”这个古老的职业几乎消失。目前,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1。96%,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晚一年得结核,竟是生与死的距离
“建国后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傅大爷不无感伤地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和两个好伙伴相继得了肺结核,时间相隔1年,结果却是3个人阴阳两隔。”
“那是1951年,我和儿时要好的伙伴黄金山、夏斌一起进了梦寐以求的煅造厂当工人。当时,对于我们农民子弟来说,能进城当工人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所以我们工作都很卖力,卯足了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没有想到的是,后来我们3人先后患上肺结核。那时候老百姓都管结核叫‘痨病’,由于没有特效的药物,结核病的死亡率相当高。过去有一句俗话叫‘十痨九死’。解放前,外国人讥笑我们是‘东亚病夫’,也主要是因为结核病。
“其实当时国际上已生产出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异烟肼,但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国内找不到这样的药物。1951年秋,黄金山患肺结核,第二年就去世了;夏斌也因肺结核,在1952年夏末去世。随后,我也染上了肺结核。
”幸运的是,1953年,国产的异烟肼研制成功并大量生产投放市场,我用药后得以康复出院,一直健康地活到现在。现在想起来,也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年,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挽救的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啊。“
新中国成就:急性传染病总平均发病率由解放初期的2万/10万下降到现在的203。4/10万,全面控制了建国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免疫规划,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霍乱、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控制。
提起”天花“,很多人都感到陌生。然而,提起”种牛痘“,很多人都有记忆,因为胳膊上的”印迹“是抹不掉的。半个多世纪前,一场普种牛痘疫苗运动,让新中国彻底消灭了天花。
在上个世纪中叶肆虐的血吸虫病,曾导致全国1200万人感染,其中许多人丧失了劳动力。到1958年,我国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病的大规模流行,毛主席得知此消息后,心潮难平,激动得连夜写下了《送瘟神》的诗篇。而解放前年发病数曾高达3000万人的疟疾,2008年仅为2。6万人。
我国曾是脊髓灰质炎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自1994年10月报告最后1例病例后,连年保持全国无”脊灰“状态。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无”脊灰“地区。
我国曾是”乙肝大国“。自1992年以来,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3000万人。2005年,国务院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2007年,儿童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预防了乙肝的流行。
自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2007年,国务院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至此,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15种传染病。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如期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新中国记忆:
赤脚医生的故事
赤脚医生,即是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说得通俗些,村民叫那些光着脚丫下田种地的医生做赤脚医生。
我国解放初至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那个时代,国家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有医学方面专业的医生,只有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来应急所需。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
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从以下两个条件来选的。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
乡村的赤脚医生,医术虽不算精湛,但却深得百姓的信任。他们常背着印有红十字的药箱,挨家串户走访群众。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患者叫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他们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
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有的赤脚医生如果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倒贴成本费了。尤其是遇上流感时期或流脑时期,赤脚医生的责任更大、更辛苦,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因此,村民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都认为他们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
直到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仍在怀念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很多人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
生在新中国,我真的还想再活60年!
中国有句民谚叫“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傅大爷笑着说,“这句话该改改了!”
“要搁在以前,确实是这样。”傅大爷接着说,“像我的祖父母、父母亲那个时代,一个人在幼年时不夭亡,能平平安安活到五六十岁就很不错了,一般老百姓很少活到70岁。”
“就说我的大伯父吧,那年还没解放,全家给他办五十大寿,酒席上喝了很多酒,当晚就发腹痛,恶心呕吐,在床上直痛得要用头去撞墙。
可家里人一点办法都没有,请来的郎中也直摇头,开了副草药根本喂不进去。最后全家人眼睁睁地看着大伯父在痛苦中撒手西去。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大伯父当时可能也就是个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之类的。放现在,只要送医院及时,何至于就这么死了呢?”
在新中国成立前,广大民众缺医少药,华夏大地疫病频发。鼠疫、天花、霍乱、血吸虫、疟疾、流脑等急性传染病每年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因此,能够健康生存到70岁的人当然是稀少难得了。
时光荏苒,在60年后的今天,中国国民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3岁,比1949年提高了一倍多。不仅人生七十不希奇,耄耋、期颐之龄的老者也比比皆是!难怪傅大爷最后动情地对记者说,新中国这60年,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老人现在是生活有依靠,医疗有保障,我是真的还想再活60年!
新中国成就:中国国民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2007年的73岁,增长了1倍还多。
新中国的建立,使得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得到迅速的提高,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 1957年的56岁,再延长到1963年的61岁,再延长到1975年的66岁,1981年为68岁,1987年的69岁。
根据卫生部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人均寿命为76岁,发展中国家为64岁,世界平均水平为66岁。
下一个60年,还要推翻“四座大山” 伴随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华夏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人均寿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那么,今后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还能继续增长吗?广大老年人“再活60年”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仔细观察建国后人均寿命增长的曲线,不难发现,建国初期人口平均寿命的迅速延长,主要来自以感染为主的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尔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增势渐缓,表明心脑血管等退行性疾病的死亡问题已经显露出来,拖了人均寿命继续增长的“后腿”。
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现在我国城乡居民前4位的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它们,就是威胁人民生命健康、阻碍人均寿命继续增长的新的“四座大山”!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60年人均寿命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传染病、地方病的控制与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的话,那今后60年,中国人均寿命能否进一步增长,就取决于以上四大类疾病能否得到科学的预防与治疗。
再活60年,主要靠自己
经专家查阅资料推算,夏代中国人均寿命为18岁,经过2000年后的秦汉才20岁,再过约700年的唐朝增长到27岁,又过约300年宋朝达到30岁,约500年后的清朝为33岁,约50年后的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为35岁,到现在的短短60年间,已经增加到73岁。
可见越靠近近代,人均寿命增长也越快。这样的增长速度,主要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几十年的战乱,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很多传染性疾病得到控制甚至消灭,在这种情况下的人均寿命快速增长,只能或主要是社会因素,即人民生存的大环境的改善起到主导作用,而绝非个人努力所能做到的。
但是到了今天,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决定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将回到每个人自己的手上。正因为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宣布:人的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
60年的艰苦奋斗,60年的峥嵘岁月,造就了当前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国盛世。甜蜜的生活值得我们每个人留恋,在物质供应充足、医疗体系日渐完备的当今社会,健康的钥匙更多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让我们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说再见,积极学习科学权威的营养、保健、治病、防病知识,把握自己的健康。
愿每一个与新中国同生共长的老年人,都能再活60年!
新中国记忆: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这项运动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
毛泽东同志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参与,而且受到国际上的赞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显示出它“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伟大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1949~1952年,即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为了改变旧中国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在抗美援朝、粉碎美帝细菌战争期间,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
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收效之显著,都是空前的。仅半年里,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公里,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共扑鼠4400多万只,消灭蚊、蝇、蚤共200多万斤;还填平了一大批污水坑塘。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1953-1966年,即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当时政务院发出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要求着重抓好城市厂矿,并把突击活动与经常保洁结合起来。随着工作的开展,不少厂矿建立清洁队,制定了卫生扫除日等各种制度,保持车间、居室、食堂、厕所的内、外环境清洁整齐,从而使职工患病率逐渐下降,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发展。
196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把“除四害”讲卫生列入“纲要”的内容。在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领导下,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同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城乡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物。“四害”大大减少,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阅读:
郑恺被曝配合《跑男》制造话题,受罚有剧本?网友:不会再看了!
演多次女主都不红,胡歌也带不火她,比同班同学混的好却还不知足
央视主持人10年娶5位妻子,妻子身份曝光,原来是我们熟悉的她
名人养生之宋庆龄祛疾保健之道
康熙熟谙养生之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