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皇后”的沧桑人生

  “晋剧皇后”王爱爱,1940年出生在我市榆次区郭家堡乡南关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省晋剧院工作。现为著名戏剧家,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山西省晋剧院名誉院长。她还是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届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三、四届理事,山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五届委员,山西省十大女杰之一。目前被聘为山西戏曲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兼戏曲教学指导组长。她是我们晋中人的杰出代表,是晋中人民心中的骄傲和荣耀,她以“晋剧皇后”的美誉、名扬四海的“爱爱腔”闻名于大江南北。春节前夕,记者专程赶到太原新泽公寓王爱爱的居所内,拜访了这位戏曲名家。

  听说记者来自故乡晋中,王爱爱高兴地说,感谢《晋中日报·晚报版》及故乡人民对自己的关爱和记挂,她还希望通过本报给故乡的父老乡亲拜个早年,祝愿各位父老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并一再感谢晚报给她提供了一个给故乡人民拜年的机会。

  她以一口博采众长而又独具特色的“爱爱腔”倾倒了无数观众,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下到村野百姓都是她的戏迷。她和同事创造了两个月内九进中南海演出的奇迹,令国内同行称羡不已。

  在王爱爱的居所内,悬挂着一幅题有“晋剧皇后”的条屏,上面的落款为四川道人手书。王爱爱说这是前几年一位从四川抵并的四川道士用姆指醮墨写就的。“四川人也喜欢咱们的晋剧?”记者大惑不解。王爱爱介绍说,当年自己曾随山西晋剧院到全国各地去演出,四川、云南、贵州、河北、山东、内蒙古都曾响起过她那婉转悠扬的“爱爱腔”,所到之处也都会有一大批戏迷以见王爱爱一面为终生荣幸,这位四川道人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他早年无缘得见王爱爱,几年前到太原时提出,一定要见见这位“晋剧皇后”,了却自己平生的心愿。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后,他非常激动,即兴出手泼墨,写成那幅字,请王爱爱“惠存”。

  这样的事例在这位晋剧名家的演出生涯中,真可谓是数不胜数。一次在朔州演出结束后,一位七旬老翁硬闯进后台,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一定要见王爱爱一面。老人的固执使他赢得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到王爱爱面前端详几分钟后,一边转身离去,一边感叹着说:“这下见着了王爱爱,就算死了也值了!”

  当时只要听说王爱爱要到某地演出,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不辞辛劳赶很远的路到戏台下,一动不动地将两三个小时的戏听完,哪怕大雨淋漓,人们也会稍作挡避,有的干脆就任雨水浇湿身上的衣服也不舍得中途退场。到盂县演出时的盛况更是令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至今都记忆犹新。她说在盂县演出结束时,当地的老百姓对她夹道欢迎,站满街边的观众一直从剧场排到了她们下榻的招待所。内蒙古的观众更是难得见到这位“晋剧皇后”的芳容,她在内蒙古演出结束时,热情的观众将她乘坐的汽车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强烈要求王爱爱站到车顶上,让所有的人都能目睹到她的风采。后来王爱爱被众人簇拥到了车顶上,所有到场的人都欢呼起来。王爱爱说,那个时候自己常常下乡演出,每次演出结束后,观众都耐心地等到她卸完妆,能上前去和她说句话、握个手,观众们那个高兴劲,简直无法形容。

  除下乡演出外,王爱爱和当时的山西省青年晋剧团在两个月之内九进中南海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鼓励,获得了国内同行难以企及的荣誉。王爱爱回忆说,当时的省委领导提出要让晋剧打翻身仗,不惜代价从全省各地调入一批优秀的晋剧演员,组建了青年剧团,当时包括她自己在内所有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17岁。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花样团体,在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等山西籍老领导的关爱下,一经在中南海演出便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周总理曾完整地看了他们演出的全本《打金枝》,毛泽东主席称赞他们唱得好!周恩来总理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演出后还荣幸地与各位领导一起翩翩起舞,这种在其他同行眼里无比的荣耀,在当时的心王爱爱及同事心中并不十分清楚,毕竟他们还只是涉世未深的少年。

  王爱爱7岁学艺,8岁登台,15岁已是名满三晋,声震华北的一颗耀眼新星。但光芒背后付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王爱爱出生于一个梨园世家,她的奶奶就是曾享誉晋剧舞台的名角筱桂花,王爱爱的戏剧天赋就是最早被奶奶发现的。随后她在奶奶严格的教导下,早在童年时代就开始了她艺海航行的旅程。

  王爱爱说,生活中她是奶奶最亲最疼的爱孙,但学习上奶奶也是她最严、最凶的老师。那时候王家是榆次的一个大户人家,爷爷非常喜欢文艺,尤其钟爱戏剧,爷爷决定,让很有天赋的王爱爱学戏。从王爱爱7岁的时候开始,爷爷、奶奶为她请了武功师傅、唱功师傅等,奶奶更是一年365天无一例外地陪在她身边,早上5点准时起床,陪她到外边去练嗓子,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简单地喝杯白开水,就立即投入到和琴师、鼓师配合的练唱中,一唱又是好几个钟头。她练唱的时候,奶奶会到距离很远的地方去听,如果听不出所唱戏词,或学习中稍有懈怠,奶奶严厉的惩罚就会马上降临,她说那段日子自己额头上的包从来没有褪过,为了她能打好戏剧根基,奶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但成年后的王爱爱深知,那是奶奶表达着对自己最深厚的爱,她希望自己的孙女有所建树。也正是得益于奶奶对她这种严格的训练,王爱爱的吐字非常清晰,唱腔也很圆润,而且嗓子很少有坏的时候。同行中有人说王爱爱唱得好是因为她有一副天生的“金嗓子”,只有她才清楚这副金嗓子中包含了多少勤奋和艰辛。

  8岁时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情景,王爱爱终生难忘。她说自己当时个子只有一点点小,奶奶专门从苏州给她订做了合身的小戏装,穿起来就惹人怜爱。第一次上台唱的是《凤仪亭》中的一折《拜月》,因为个子小,唱罢后小爱爱都不能坐到椅子上去,是奶奶专门在后面等着,一段唱罢就将孙女抱到椅子上去。王爱爱娇小的扮相和甜美、嘹亮的嗓音,一下子吸引了现场的观众,他们疯狂地叫“好!”,每一句唱词结束,都会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如雷的掌声喝彩声中,王爱爱一天天成长为一代名伶。

  1960年,日渐成熟起来的王爱爱被调到省晋剧院工作,那里给了她一个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平台。随着外出演出、观摩机会的增多,王爱爱开始思索,怎样才能让晋剧走出山西,在全国唱响。于是她如饥似渴地吸收蒲剧、秦腔、京剧等国内知名剧种的营养,加上曾经师从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晋剧名家牛桂英,以及程玉英、丁果仙等大师的经历,结合自己的舞台实践,终于形成了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爱爱腔”,从而奠定了自己“晋剧皇后”不争的地位。

  1963年,年轻的王爱爱突然生病了,嗓子上长了两个小节,这种病如果治愈不好,高音就再也唱不上去了。当时领导决定让她到北京治疗,同时让她住进中央音乐学院,她被特许可以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室里听课。因此在治疗休养期间,王爱爱因病得福,学到了比较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了用唱歌的方法去唱戏,加上她吐字清晰、嗓音圆润,又能博采众长、学以致用等优点,赋予了“爱爱腔”更加无穷的魅力。

  别人羡慕她有个好女儿,而已届耄耋之年的老母亲平生很少看女儿的戏。六年前痛失老伴,王爱爱的听力突然出现障碍。这位戏剧名家坦言至今不会做饭。

  1月23日,王爱爱应邀参加省公安厅“金盾之春”文艺晚会的演出,她登台彩排前先回南关家中探望了一下80多岁的老母亲。“我唱了几十年的戏,我妈却很少看。那一年从北京回来我请老人家来看我的演出,结果她看着台上的我,就想起了小时候我为学戏所受的苦,戏演了多久,她就哭了多久,回去整整病了半个月。以后就不怎么看戏了,一看我演戏她就犯病。”王爱爱讲起母亲,几度哽咽。她说以前老母亲经常几个月见不到女儿的面,自从退休后,她总是多抽时间陪陪老人家。去年春节是她陪母亲住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住了三天,老人家高兴得不得了。今年她打算再陪母亲住三天,好好尽一尽孝心。

  提起自己的家庭,王爱爱脸上有一种难言的幸福和一种无可名状的忧郁。她说丈夫刘慧生是个很不错的演员,他们从十几岁上就一起登台演出。后来为了支持自己,丈夫毅然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为她支撑起家的大后方。然而六年前丈夫突然辞世,青梅竹马、相濡以沫数十年的感情,让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左耳听力突发障碍,有时不得不借助于助听器。她坦然地说自己至今不会做饭,请过几个保姆,但都难以长期相处,现在是女儿为自己张罗一日三餐。

  对戏剧面临的低潮王爱爱说,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看戏,而是根本就看不到戏。她期待自己美丽的故乡和她钟爱了一生的晋剧能早日实现再次崛起。

  谈起当前的戏剧处境,王爱爱说,现在的年轻人并非不喜欢看戏,而是他们根本就看不到戏。眼下大、中、小学生都已开始了寒假生活,但戏剧表演离他们太远了,所有剧场都不对外开放,他们找不到接触戏剧的途径。年轻人要想学好历史、了解历史,就应该去看戏,当今社会也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再者戏剧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发展,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怎样让戏剧接近时代、接近年轻人,让它焕发出往日的光彩,是摆在所有关心、喜爱戏剧的人士面前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说到故乡的发展,王爱爱说,这几年晋中的变化非常大,不是一般的速度可以形容。但横向地看我们与其他地方还有一些距离,想要让晋中的文化走出去,在全国打响,就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晋商文化才能得到弘扬,让它真正为晋中的腾飞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她说作为一名晋中人,非常希望故乡和她一生痴迷的戏剧一起,早日实现再次的崛起。

相关阅读:

郑恺被曝配合《跑男》制造话题,受罚有剧本?网友:不会再看了!
演多次女主都不红,胡歌也带不火她,比同班同学混的好却还不知足
央视主持人10年娶5位妻子,妻子身份曝光,原来是我们熟悉的她
名人养生之宋庆龄祛疾保健之道
康熙熟谙养生之道 2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