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与武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时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有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山石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

    武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着较多,先着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结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河北永年人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兄弟三人在家练习武术。当杨露禅(1799—1872)自陈家沟返乡后,禹襄兄弟爱其术,从学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禹襄兄澄清(1800—1884)于1852年中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禹襄赴兄任所,便道过温县陈家沟,拟访露禅之师陈长兴(1771—1853)求益。道经赵堡镇,知长兴已老病(这年长兴已82岁,越岁卒),时陈青萍在赵堡镇教授陈式新架太极拳,遂从青萍学新架月余,备悉理法。澄清于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干隆年间人)《太极拳谱》,禹襄得谱研究,更有发悟,以练拳心得发挥王氏旧谱之义,为《十三势行功歌诀》作注解十条,名为《打手要言》;又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四则,并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其著作皆根据其本身的体验,故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禹襄之甥李经纶,字亦畲(1832—1892),于1853年始从禹襄学拳。亦畲研究太极拳,仿禹襄实验之法,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一再笔录修订。亦畲之孙槐荫于1935年在李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中说:“此谱系先祖晚年所着,中经多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 即书一纸贴于座右,比试揣摩,不断实验,逾数日觉有不妥应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条,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久之遂集成书。”李亦畲的太极拳论文有:“五字诀”一篇、“撒放密诀 ”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篇(阐述了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练拳和推手相辅相成之理)。近代太极拳的传布,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为多,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李,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性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乃能自成一家。

    武禹襄拳式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动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也有跳跃动作。

    到四传的郝月如(1877—1935)才改为不纵不跳;双摆莲也改为不拍打脚面,这是为适应年老体弱者的需要而做的改革。

    武式推手的步法,仅为进三步半、退三步半一种。

    禹襄教读自娱,亦畲行医为业,均以儒生自居,在乡授徒极少。李所传以同乡郝和(字为真,1849—1920)的技术最精。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传入北京时,有些人把它称做李架,待为真之子月如和其孙少如于1928年间去南京、上海教拳时,也有人称它为郝架。月如遗有太极拳著作多篇。武、李后辈多不专研太极拳,武术遂由郝氏传习。少如不教拳亦已多年,上海市体育宫为了发掘传统,于1961年开设了武式太极拳学习班,请郝少如教授,以广其传。武式太极拳从未有图解问世,本书拳照系由郝少如照相,并写动作说明。

相关阅读:

跑步机锻炼注意跑步姿势
如何预防户外运动伤害
每天什么时间锻炼健身才是最好?
提高自身健康素养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跑步有利于身心 简单小贴士让你健康跑步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