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太极拳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派(式)太极拳,从广其创始人武禹襄起,到其传人李亦畲,为有别于河南温县所流行的太极拳形式,从理论到技术,从练意练气练功到实践,都总结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畲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为后人举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廪贡生,受时风及家庭影响,诵读经史同时也研习武技。他的太极拳得益于河南温县起堡镇拳师陈清平(1795-1868)。
据传,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偶获王宗岳之《太极拳谱》,转授于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极拳谱》后,渐得其奥,又经自己多年拳术研习实践,并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始创编了流传到现在的“武派”太极拳。因此可见,“武派”太极拳与其他许多家派的拳术一样,乃为某个历史阶段、某位对拳术颇有研究,实践经验颇为丰富,而又善于总结前贤拳理拳法的武术家的个人经验体会的拳术体现。当然,这些武术家往往深深地影响着后辈学者传人。成功的后辈学者传人又不断地渗以自己具个异性的经验体会影响着此拳术家派的承传发展,正如武禹襄的传人李亦畲的拳理拳术著作与武禹襄的太极拳著作,今天还在影响着“武派”太极拳传人,以及“陈派”、“杨派”、“吴派”、“孙派”的太极拳传人和千千万万的太极爱好者们。
(一) “武派”太极拳的历史在近10多年间,已为许多拳家、学者研究整理并陆续在许多书刊中刊载,我不在此重复。今天,我们能看到武禹襄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十三势行功要领》、《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因没有图像的留存,今人甚为遗憾的是无法感知领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风及武艺功夫。假如说武禹襄的历代传人都能将“武派”太极拳的武学精粹承传三五而又能以身体运动语汇表达出来的话(其他武术家派均一样),那么,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极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郝月如、阎志高等人,他们都是现代对“武派” 太极拳传播推动颇有影响的,他们都是现代郝少如、马荣、陈国安、吴文翰、浦公达、刘积顺、姚继祖、陈明洁等人的直接传授者。
解放后最早见诸书籍出版的“武派”太极拳当为20世纪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并以他的照片动作绘制成套路图刊出的《武式太极拳》一书。此书可说是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极拳的一个总结。1982年我到上海采访组稿时,曾经上海市武协同志的推介联系找过几位太极拳的前辈,包括傅钟文、马岳梁、郝少如,后只联系到傅钟文和马岳梁先生,郝少如没能联系上。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后来通过香港武术界的朋友,调出他们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摄五家太极拳代表演练太极拳的录像,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练的。录像虽花了点,却能领略到郝少如的太极拳拳风。
而体现到“武派”太极拳河北各系、东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极拳书籍,就直到80年代后期始见有出版,如由陈固安著的《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1988年出版),吴文翰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2001年出版),姚继祖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出版)等。
由于传承拳师个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武派”太极拳承传至今大致可分为四大支系,一是以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等师兄弟们传下的马荣、陈固安、吴文翰等人,他们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带;二是以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上海一带的传人浦公达、郝向荣、刘积顺等人;三是以李亦畲后人族人传下的以姚继祖为代表的河北广府拳师;四是以郝为真的弟子阎志高传至东北一带的弟子。
对于武派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应是郝为真先生。武禹襄创武派太极拳,其理论与功夫的主要承传者公推为李亦畲。李亦畲不仅继承了武禹襄的拳理,而且给予丰富、细化,这当然与李亦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从李亦畲后,太极界将武禹襄与李亦畲的太极理论,与其他先贤的理论一起,视为太极之经典理论。而将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实践加以研究印证,广泛与当时武术界各派交流的李亦畲传人中,恐拍就算郝为真先生了。我们从郝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习形意八卦时在北平的孙禄堂,也看到杨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杰,还有自小习练形意拳,后期在东北发展的阎志高。另外,郝为真的弟子李香远,也时常与杨澄甫的弟子交流,杨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轩晚年回忆太极高手的功夫表现时,提到李香远“……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很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劲能人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此评价出自习练杨派太极拳的李雅轩,可想象当年郝为真的弟子也时常与武术界朋友交流。由于郝为真的功夫为当时武林界承认,又大江南北交流传艺,使武派太极拳流传于祖国各地,武派太极拳的风采也为武林界所认识。
(二) 从文字上最先介绍武派太极拳特点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立伯先生著的《太极拳派别》。他写道:“……郝派(即武派太极拳)尤长于应用,至练习方法亦简捷。其所授架式最为紧凑,如干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最简便,而又最经济,询不负武、李两家之亲授也。”郝少如先生(1908-1983)谈武派拳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劲)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身法以中正为基础……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手法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强调身法、步法、手法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姚继祖先生(1917-1998)说武派拳的特点是开合隐现。走架时开则俱开,开为发,发力的神意。练功时用内气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做到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吴文翰先生(1928- )分析得比较详细,他说武派太极拳势的特点是“外形简朴,内蕴丰富;不尚花法,重在实用。”吴文翰认为武派拳套路的编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繁简适当,突出重点。拳势运动讲究起承开合,一身五弓,八法咸备,术法分明,紧凑缜密,圈小劲捷,内收外放,舒展大气。行功走架躯体柔韧,举止顺遂,运转灵敏,重心稳定,八面支撑;左右相系,护中用中;手随腰转,掌指舒展,悉任自然。在精气神方面要求心静体松人手,神舒体静,用心意指导拳势运作。走架打手要求做到神到、意到、气到、形到,周身一家,内外合一。
郝少如是郝为真之孙。姚继祖的启蒙老师韩钦贤(1885-1958)是郝为真的人室弟子,而姚继祖的业师李逊之(1882-1944)是郝为真的师弟,技艺多为郝氏转授。1950年后姚继祖又跟郝氏弟子张振宗(1882-1956)研习推手多年。吴文翰是郝为真的再传弟子。他们三位代表着武派拳近代发展的三个支系,他们对武派太极拳的认识大致相同。而到灵活运用、实践操作,那是太极拳修炼的更高层次,这关键是各自修为、功深的表现了。
(三) 在20世纪80年代前,“武派”太极拳的承传研练,大都局限于师傅在家里或一些活动场所的不显眼地方传授技艺,学习的人也不多,能谈到广传的恐怕要算在“ 文革”前己任邯郸市武协主席的马荣先生了。马荣先生(1912-]965)在邯郸市大力推广诸家武术,使“武派”太极拳在当地能得到传播。陈固安先生在邢台一带也先后教了不少徒弟与学生。在20世纪60-70年代,马荣、陈固安、吴文翰等同门师兄弟,常在一起研习“武派”太极拳、械技艺及探讨其理论。而郝少如也在上海一带收了几位弟子研习“郝”架太极,其中后来继续传播“武派”太极的有浦公达、利积顺等人。姚继祖则一直在永年工作,闲时也带些弟子习拳。在东北,阎志高在传播“武派”太极拳的同时,也教授形意、八卦等拳艺。
1.陈固安,吴文翰支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郝少如因为有《武式太极拳》一书出版而广为武术界了解外,就要算陈固安、吴文翰先生这一支系了。陈固安与吴文翰先生同出一门,都为河北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的徒弟,是将武派太极拳广传于永年外的重要传播者郝为真的徒孙辈。从郝为真的第二代弟子中,包括李圣端、韩钦贤、李香远等师傅,教授的弟子已不仅限于汉人,同时也将功夫传授给附近的回族人,陈固安先生是其中之一。
相关阅读:
跑步机锻炼注意跑步姿势
如何预防户外运动伤害
每天什么时间锻炼健身才是最好?
提高自身健康素养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跑步有利于身心 简单小贴士让你健康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