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吃早饭易有暴力倾向吗

  两名14岁少年携斧欲报复殴打过他们的学生、一本科生用水果刀伤及同学致其死亡、因在网上掐架17岁少年将硫酸泼向同学……

  前几天接连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令人咋舌,莽撞的举动、热血的少年,再次让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校园暴力这一“顽疾”如何攻破。

  被忽视的反社会人格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高定国教授指出,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自身的原因首当其冲。在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障碍叫反社会人格。这种人缺乏同情心,冲动,有时还具有攻击性,容易导致暴力行为。这种人格具有生理或先天基础,需要进行及时诊断和医治,但在中国文化中这样的心理疾病很容易被忽视。

  “当然还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原因。”高定国坦言,中国的教育过多强调竞争而非合作,很多孩子会把别人看做是工具、竞争对手,或者要提防的对象,而不是看做一个跟自己一样有生命有尊严的人。这样一来,孩子在被激怒时,很容易产生将对方摧毁的心理。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室主任戚元丽认为,现在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父母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另外,孩子在幼儿时期过分接触暴力或者受虐,就会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引发极端行为。

  缺乏自我控制力导致悲剧发生

  高定国教授表示,暴力本身是有进化意义的。暴力手段是人类在丛林里生存的必要法则,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感受暴力的冲动。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暴力呢?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学会了自我控制。

  学生在面临压力时为何转向暴力手段?高定国教授解释道,从最生理的层次来说,就是自我控制不足。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先天就在特定大脑部位有缺陷,有些人血糖耐受差,还有可能当时没吃早饭,大脑血糖含量低。

  高定国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强调对自我控制的培养和锻炼,这样不可避免导致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另外,学生面临的压力源过多,或者压力量很大,超出了学生控制的能力,并且社会性的压力源比如受到他人的欺负或者歧视,被他人击败或者嘲讽等等,都容易造成学生转向暴力发泄。

  有先天因素的暴力倾向并非无药救

  高定国表示,暴力倾向有先天的因素,但并不是说后天不能弥补的。我们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引导有先天倾向的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合理发泄挫折感,尊重他人,这些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

  “学校和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最不容忽视的。”高教授称,家庭和学校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使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孩子善良、乐于助人、为人温和,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也要考虑到社会现实是否允许。因为在某些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孩子是会受到伤害,没有竞争力,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会遇到的两难问题。

  ■心理诊所

  问题:母严父棍棒,孩子耳濡目染崇尚暴力

  戚元丽告诉记者,她曾经接触过一个中学生,因为经常和同学打架而被母亲拉来治疗。她发现,这个学生极其崇尚暴力,并且自制力很差。她后来了解到,这个中学生所在的家庭关系很紧张:母亲对他管理很严格,而父亲则经常出手打他。对于父亲的打骂,母亲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觉得“打得好”,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崇尚暴力的心理。

  对策

  1.父母首先以身作则不暴力

  了解到情况后,戚元丽就与他的父母“约法三章”:父亲向医生保证不能随便打孩子;母亲要支持孩子,并且监督父亲的行为;孩子提出要求后,要用“商量”的态度去协商,而不能粗暴地拒绝。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个中学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连老师都说变化很大。她说:“这也说明,合理的心理引导可以将悲剧扼杀在萌芽状态。”

  2.自制力可通过训练提高

  与之观点类似,高定国教授表示,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可通过不断的锻炼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和日常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他解释道,中学生正值容易冲动的年龄,引入这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另外就是对同情心的培养,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他同时指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具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早期诊断出类似反社会等人格障碍,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暴力悲剧的上演。另外,全社会的环境都需要得到改善,降低歧视和冲突的可能,增加人性关怀,给孩子充分的道德教育,尊重生命,与人为善。学校教育中不应过度强调竞争,更应该强调合作。

  戚元丽表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孩子时,要根据孩子自身实际情况,从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出发,尊重他的个性发展,而不要一味唯分数是瞻。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个性发挥的空间,让孩子养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心态。

  暴饮暴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网友“片刻的温存”在微博上发牢骚:“我该怎么办,现在心情不好就用吃来发泄……”和他一样,不少人尤其是女性,在心情不好或者面临压力时都喜欢通过暴饮暴食来宣泄。身材走样不说,更多人也为此而伤了身体。专家提醒:“心病”还需“心药”医,暴饮暴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姐吃的不是零食,是纠结

  大三女生小王最近很郁闷。她的寝室里摆满了各种零食,吃完这个吃那个,不想停嘴。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她明显发胖,变得越来越臃肿。这让小王很苦恼,发誓再不吃零食了,可只要一看到吃的,她就无法控制自己。她说:“我每天都觉得胃不舒服,可是又克制不住,似乎只有一刻不停地吃,才能舒服些。”

  小王说,她以前没有这种习惯。问题是怎么来的?原来,小王正在考虑考研的事情,看到其他同学都开始明确目标,全身投入“战斗”,自己却还在为要不要考研、考哪间学校的哪个专业而徘徊不定。纠结、郁闷的心情无处排解,于是她投向了零食的怀抱。

  潜意识在作怪

  心情不好,为何会影响到人的食欲?广东省心理危机干预联盟委员于东辉说,人们在压力较大时选择用吃来缓解压力,是源于一种本能。人在动物阶段,最大的危机就是食物不够,这种本能反映到进化人的时候,就体现为感到压力时,用吃来获得安全感。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丽教授则给了另外一种解释。她说,人在压力过大时会转向暴饮暴食,其实是源于婴儿的“口欲”,他们通过吮吸母乳和口腔蠕动来获得安全感和与母体的亲密体验。这种潜意识可能会影响现时的习惯,很多人因此不能自我控制,进而形成了暴饮暴食。

  “心病”还需“心药”医

  据了解,不少人因为心情不好或压力过大而暴饮暴食,不仅身材变得臃肿,甚至引发胃病、糖尿病等。于东辉告诉记者,他亲眼看见一个患者将一面盆的食物吃进去,吃完以后又产生极强的负罪感,拼命想往外吐,这样造成的身体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暴饮暴食其实是压力过大的一个表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郭丽教授同时指出,生理上的缓解是无法解决内心的创伤,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剖析自己,分析本质原因。

  郭丽教授坦言,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如果不及时排解,可能导致今后在生活习惯上的改变。及时、准确找到心理上的“病灶”,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法。

  于东辉则称,出现类似问题,患者要注意多做运动,调节身心,并且尝试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健康、更有规律。另外,搞好家庭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他接触到的患者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同家庭问题有关的。他最后强调:“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相关阅读:

儿童进行耐寒训练有助提高免疫力
专家提醒秋季是儿童驱虫最好时机
儿童预防高血压的必要性
儿童偏食易致皮肤病
儿童长时间看电视易患性早熟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