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如何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如何护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之后都会出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对患者身体是很不利的,应该对患者的心理进行一些干预,否者会影响病情的治疗。那么对于糖尿病人的心理应该进行哪些护理呢?

  下面就介绍一下对于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问题。

  有关对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从中医角度讲应该从整体出发,观察病情,进行身心护理,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除患糖尿病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心理都会产生消极、疑惧、悲观等情绪,并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同情帮助,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身上,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生的一举一动。基于患者的上述心理特征,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优质服务,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

  糖尿病患者护理可以做一下几点

  应该让患者多做户外活动带不要有疲惫感。适当的运动能使患者心情舒畅,并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因此,要根据疾病的需要及某些活动的可行性及有益性,向患者解释其所以然,使他们理解这些活动与适当的休息相结合,有助糖尿病的稳定,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安排,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有的患者不愿受饮食的限制,不知合理控制饮食也是一种治疗措施,因而不能自觉控制饮食,一感到饥饿就随意增加主副食。对此类患者一定要做好饮食治疗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饮食治疗的必要性,掌握自己的饮食规律,以持久地控制血糖。

  保持糖尿病患者心情舒畅。例如: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对于长期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其心理变化很大。尤其病情较重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行为;有的患者由于住院生活单调,情绪烦闷,常常造成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理;有些患者在工作上是佼佼者,但离职时间一长,就易失去原来的心理平衡。因此,调整和组织好患者的情绪、生活,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如何护理呢?以上给出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对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只要进行合理的护理工作糖尿病人的生活治疗完全可以改善,多疏导多沟通了解相关的糖尿病常识可以有效的减缓糖尿病对病人的伤害。

相关阅读: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有症状应及时检查
痛风病人的饮食指导 痛风应该吃什么
打呼噜的治疗方法 4大治疗方法详细介绍
头痛恶心是什么原因 应该如何缓解
肺气肿是怎么回事 肺气肿有哪些临床表现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