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助你防“药伤胃”

  有一种胃痛是由药物引起的,因而被称为“药源性胃病”,即在服用某些药后,胃部会出现疼痛、反酸以及食欲减退等不适。对于这类胃痛,可不是简单的服用止痛药或是胃药就行,而是要调整用药习惯和方法。

  “药源性胃病”主要是因药物对胃黏膜产生不同程度刺激,进而引起胃黏膜充血、糜烂。容易引起“药源性胃病”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药物或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因病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为避免产生“药源性胃病”,医生多建议患者在饭后服用,并同时加服胃黏膜保护剂,还有硫酸亚铁、强力霉素等都可在餐后服。

  事实上,“药源性胃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第一,慢性病患者突发急性疾病时,应先服用能缓解急性病的药物。比如,冠心病患者如果合并急性胃炎,不妨把治疗心脏病的阿司匹林先停一停,先服用治疗急性胃炎的药。

  因为,阿司匹林用药时间长,而治疗急性胃炎的药一般只需吃2~3天,这样可减少“药源性胃病”发作。

  预防措施二,就是选用替代的药物。比如,把阿司匹林改成肠溶片;不适宜服用含利血平的复方降压片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其他降压药,这样既能保证药效,又减少对肠胃伤害。

  最后,减少药物对胃黏膜刺激,还可改用水溶液。比如服用氯化钾溶液10毫升(浓度10%)就相当于氯化钾片1克,如果是在餐前空腹服用,同时要注意多喝水,药物可在数分钟通过胃部进入十二指肠,也可把药溶在牛奶里稀释后服用。

相关阅读: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有症状应及时检查
痛风病人的饮食指导 痛风应该吃什么
打呼噜的治疗方法 4大治疗方法详细介绍
头痛恶心是什么原因 应该如何缓解
肺气肿是怎么回事 肺气肿有哪些临床表现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