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人性化”的社区医生

  社区有个女医生,居民视她为小病的医生、大病的参谋、重病的亲人、康复的助手。社区居民哪怕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什么心事也喜欢去找她。大家都说:“把全家的健康问题交给她,我们放心。”

做一名“人性化”的社区医生

  放弃职务当起社区责任医生

  潘小姐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多年的基层医疗实践,让她深切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性。2000年,为争创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作为中心副主任的她主动承担起了社区责任医生队伍建设和思想建设的任务,并萌生了去社区当一名责任医生的念头。

  “通过省级示范”

  点的创建工作,我看到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前景,体验到新型家庭医疗保健模式正在逐渐形成,更感悟到了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满怀理想与目标,曾在英国接受过培训的潘小姐,带着社区卫生服务新理念,怀着一颗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心,于2004年6月毅然辞掉中心副主任的职务,把自己定位在”社区医生“的岗位上。不久后,潘小姐被派到社区开展”责任医生进家庭“的试点工作,真正开始了她的”社区医生“生涯。

  这里,是她精彩人生的开始

  社区有1000多户老年家庭。为建立和掌握他们的健康档案,潘小姐利用晚上、节假日时间,一个人挨家挨户上门边服务边了解情况。当时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看她太辛苦,说要给她配一个助手,没想到被拒绝了:”我还是觉得自己上门比较有诚意,这样才能和居民建立良好的感情。“

  在第一次上门服务时,有居民不了解,甚至还把她骂了出来。木庵小区有位80多岁的离休干部,是个血透病人。潘小姐刚登门时对方并不欢迎,只开了一道门缝,当小偷一样对待。聊天中潘小姐发现这位老人除患病外,还有一定的心理障碍。经40多分钟的闲聊和如何自我保健的耐心开导,慢慢地,老人防备心理被潘小姐的热心和真诚感化了。在潘医生离开的时候,老人及家属还出门送她,让她以后常来。

  为真正得到居民认可和信任,潘小姐连续走街串巷、加班加点,给每户居民建立家庭保健合同、健康档案,不厌其烦地倾听每位老人的疾病情况,并根据每位老人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处方,也慢慢掌握了社区老年人居多、患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居多等一些社区”通病“。

  ”虽然第一步走得很辛苦,却为日后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然发现了,我就要去管、就要干预。“带着这份责任心,潘雪凤逐步探索出解决一个有众多慢性病人的老年社区怎样去管理的方法。

做一名“人性化”的社区医生

  她成了社区卫生的”活地图“

  ”社区病人住哪个单元,他们患什么病,病情程度如何,我都说得出来。“脚踏实地的基层卫生工作实践,再加上潘小姐自己创立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让她成了社区病人情况的一本”活地图“。潘小姐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去仔细观察与接待每一个病人,还探索出不少创新的做法:运用”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去诊治病人;成立了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病俱乐部;实行了社区老人健康教育积分制……

  一年365天,潘小姐把最多的时间花在上门服务上。去年夏天,社区的马应琪老人一连八九天没有大便。子女把老人送到医院,但医生见老人年纪大,不敢灌肠。没办法,最后向潘小姐求助。潘小姐不顾脏臭,见开塞露没效果,就直接用手指帮助老人从肛门中抠大便。老人的女婿说,有这样的社区医生,居民感到很贴心。就是因为潘医师贴心的服务和高超的医术,现在找她出诊看病的多了,向她咨询的电话火了,最晚的咨询电话是半夜两点,最远的咨询电话在江干区,甚至常常有其他城区的病人慕名前来就医。潘医师说,今年上半年的门诊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其中有很多就是其他社区的病人。

  去年,潘小姐还获得了”杭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成绩面前,潘小姐没有对自己放松要求,她说自己还有新的努力方向:成为”有效的沟通者、有效的治疗者、有效的协调者、有效的健康教育者和有效的健康理财者“,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相关阅读:

红眼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全科医生”进社区缓解看病难
北京社区居民参加禁毒日活动
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脑出血病人的家庭护理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