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如何赢得民心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全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健全社区医疗网络,使群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出路之一。

社区医疗如何赢得民心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有9所二级医院、7所一级医院、门诊部等各种不同经济体制的35家医疗机构参与到市北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3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转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开展了一系列医疗优惠政策。但是,社区卫生服务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症结何在?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群众不信任

  记者走访的10位工薪族中,几乎都对社区医院的设施、技术、服务和医疗质量存有疑虑,他们甚少光顾社区医院。

  朱先生:如果社区医院的医疗质量能够保证、技术力量较雄厚、设施较齐全、医务人员服务较好,我愿意进社区医院就诊。但现在不少号称“社区医院”的医疗机构场地狭窄、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不到位,让患者对其医疗质量产生怀疑,担心进去不安全。

  王先生:正规的社区医院多是大医院设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其中不乏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总体上是可以信任的。其实并非大家喜欢去大医院凑热闹,愿意多花钱、多浪费时间,主要是现有社区医院不能满足人们的就诊需求。建议社区医院增加一些家庭关怀的内容,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能为老年人提供保健、疾病治疗及日间托管服务。

  孔女士:自己偶有小病小痛则到药店买药,大病就进大医院治疗,不敢到社区医院看病,主要是担心医务人员技术不精、乱收费。建议政府以与大医院同样的专业技术标准来要求甚至考核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医院的医疗质量。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都希望社区医疗能够推广。

  黄先生:大医院设施、技术都好,但费用太高了,进小诊所又担心不安全,大人小孩一旦生病,我这个一家之主就惶惶然不知该去哪里看病。

  周先生:每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除留下200元做生活费外,其余都得用于供家乡孩子上中学。因此,生病从不敢进医院,更甭说大医院了,一般病了都采取拖,拖不好就买点便宜药服用,再不行才到小诊所打针。

  采访中,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平时他们选择小诊所治病实属无奈,主要是大医院进不起。如果政府建设的社区医院里,常见病和多发病花很少的钱就能治好,他们很愿意接受,期盼政府尽快推广社区医院。

  解析:民心是关键

  群众为何不认同社区医院?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社区医院硬件匮乏、设备陈旧,甚至所处的外部环境太差影响了就诊信心。许多社区医院业务单一、技术水平偏低,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和高级人才。

  邓小姐上月到医院补了牙。她家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隔着一条马路。但她选择坐15分钟的公交车,再步行10分钟,到市立医院东部医院去补一个牙洞。记者到她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了解到这里就设立了专门的牙科门诊。邓小姐说,她要修补的是门牙,对外貌的影响很大,不到大医院去不放心。她曾听邻居说,附近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态度不错。但就她观察,卫生中心门面陈旧,环境不好,让人很难产生信心,“设备、医德不是一眼看得出的,外部环境却很能影响病人。”

  在采访中有的市民也提出,社区医院能否晚点下班,真正方便居民就诊。“社区医院本来是为了便民而开的,但是由于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却难以达到便民的效果。”市民张先生说:“大医院都能做到24小时值班,并且专家大夫等都是早上8时就接诊,咱社区医院能不能早点上班,晚点关门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大夫,技术水平偏低,年轻人和小孩大多流向大医院,大部分人宁愿花更多的钱买一个信心保障;只有部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市民一方面欢迎和期待政府推广社区医疗,另一方面又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持怀疑态度。如何赢得民心,也许正是未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破局:政府多引导

  现在很多人对社区医疗的硬件设施以及大夫水平提出质疑,如何能够打消社区居民的这些疑虑?如何改变人们多年养成的到大医院就诊的习惯,社区医院能给人们提供什么服务吸引居民就诊?

相关阅读:

红眼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全科医生”进社区缓解看病难
北京社区居民参加禁毒日活动
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脑出血病人的家庭护理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