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在经过充分论证考察后,专门成立老年专科,开始试水临终关怀服务。然而时隔不到三年,作为该市唯一正式将临终关怀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专科,自身却不得不面临“夭折”的窘境。
社区护理:临终关怀,如何能绝处逢生?
所谓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或palliative care),是针对各种疾病末期、癌症晚期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与护理照顾,其宗旨是满足临终病人身心的需要,使其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其含义引申为制定一套有组织的医疗和护理方案,通过综合性的服务,尽可能帮助那些暂停于人生旅途最后一站的人,使其了解死亡,进而接受死亡这一事实,同时给家属以精神支持。
我国自1988年创办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以来,不少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和病房。但可以看到的是,国内临终关怀服务,仍只是处于一个初始的起步阶段,临终关怀观念也并未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基本社会理念。很多人甚至仍不知临终关怀为何物,不知临终关怀有什么作用和价值?能为患者提供什么服务,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遭遇的尴尬不是个例,其从成立到面临撤销不到三年的时间,兴也匆匆,衰也匆匆,可以说,是情理中的必然。问题正如所遭遇的尴尬本身,作为一种普遍的问题而并非个案,临终关怀这一理念在国内尚未真正深入人心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据此而导致的直接问题是临终关怀机构的建设本身先天不足,诸如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专职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少、业务不精等等。同时,一方面不了解临终关怀的本质意义,加之看病难的现实社会问题,让不少患者与家属对临终关怀服务本身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者对临终关怀本身期待过高,一旦期待无法实现,则对其本身表现出怀疑的态度。
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口老龄化。西方发达国家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后,如今普遍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态势。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明显,而且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剧。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群体,如何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尊严地走过人生最后历程,充分享受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则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的临终关怀服务,必须作为一个严肃的课题来认真对待。
如何让临终关怀服务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共识而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乐于接受。首先在整个国家老龄工作整体规划中,纳入临终关怀服务这个环节。对临终关怀的政府责任、硬件设施基本标准、资金投入、社会宣传以及工作人员培养、培训等等,进行明确的政策、制度性规划和指导。其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必须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参与到其中来,比如参照社会力量办养老院的模式,以政策性照顾,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组织、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解决公立医院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市场性竞争促使临终关怀服务不断提升层次,让更多的人可以承受也乐于接受临终关怀服务。
相关阅读:
红眼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全科医生”进社区缓解看病难
北京社区居民参加禁毒日活动
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脑出血病人的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