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社区卫生服务站救死扶伤不逊色

  小病: 可足不出社区

  (左图)龙瑞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在给村民看病治疗。

  “去年,我们按照市的有关规定,对本镇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重新规划,设置了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大多数卫生服务站已经按照要求投入使用了。”不久前,沙溪隆都医院梁国杨副院长告诉记者,虽然,该镇从去年7月开始对全镇的卫生服务站进行了一次重新规划,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卫生点进行了治理甚至合并,但该镇的卫生服务站水平、硬件设施以及医生素质还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状,这也使每个卫生服务站接纳入站就医群众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为了吸引更多的村民到卫生服务站看病就诊,今后还需要在用房配备、设施改进、医护人员技术提高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确实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梁国杨忧心地表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道路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还需要得到政府、医院和村民更多的关心。

    大医院  感冒就诊排队40分钟

    上个星期,欧小姐因患感冒到人民医院就医,为了避免人多要排队看病,她不到8时30分就早早地来到内科,而此时在她的前面已经排起队来了,等候了10多分钟后才轮到她。医生在了解到她的病因后,很快就开下了处方单,并告知她下一楼等候取药,看病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分钟。在一楼,她又和其他病人一样排队交费,七八分钟后才交完钱,然后她又静静地等候了10几分钟,欧小姐才拿到自己的药。

    从进入医院开始,欧小姐足足用了40分钟才看完一个感冒。她感慨地告诉记者,这在人民医院已经算是很快了,一是目前人民医院减少了挂号的环节,其次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用了早上病人较少的时间。“如果不是这样,在人民医院随便看什么病都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这还不包括路上的时间。”这次感冒欧小姐花费了80多元,其中60元属于社保,剩下的20元要自己掏钱包了。

    卫生站  从诊疗到拿药20分钟

    沙溪龙瑞村村民杨先生,因喉咙发炎,来到该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由于卫生服务站离自己居住的地方只有几分钟路程,杨先生交待好上午的工作后,上午10时来到卫生服务站时,已经有近20个病人在前面等候看病。

    挂号排队,不用10分钟,杨先生就来到医生面前,医生和病人都是互相熟悉的街坊,在了解到他的病情后,卫生服务站的刘医生很快给他开了30多元的药,也不用2分钟,杨先生就离开了诊疗室到对面的药房取药,不用5分钟拿到了药,离开了卫生服务站。
    
    “每次看病都很简单,前后不用20分钟,这种小病没有必要到大医院,我们村民都会选择来社区服务中心。” 杨先生告诉记者。

    据资料显示,去年,我市医疗机构接诊病人的医疗费用基本与2005年持平。到我市各大医院看门、急诊的病人达到了461万人次,而在镇区医院看门、急诊的病人则达到1129万人次。统计资料还显示,市属医院的门诊平均费用达到了99.91元,而镇区医院门诊平均费用为54.53元。相对来说,镇区医院的看病费用,比市属医院便宜不少,门诊费用远远低于市属医院水平。
市中医院的刘勇医生几年来一直跟踪岐江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她认为,只有更多的患者主动分流社区卫生服务站,才能确实降低看病的费用。她介绍到,由于市属医院的软、硬件设施较好,其医疗服务价格不可避免比镇区医院要高。因此,市民不必舍近求远,而应就近求医,才能更好解决看病费用较高问题。她告诉记者,经过一轮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整合和对服务站医护人员的培训,目前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可以为居民治疗头痛发热,而且还可以提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项服务功能。

    医生观点   培养居民看病习惯

    ■小病小痛就近诊疗

    陈英好婆婆是五桂山桂南村的村民,由于患有风湿病不方便行走,因此这天她和往常一样,来到桂南村卫生服务站看病。毛站长按照“惯例”给老人打了一支针,然后开了一些止痛药和消炎药。“其实这种病应该到大医院检查。”毛站长无奈地说。记者在这里呆了10多分钟,发现只有两个病人前来看病。毛站长告诉记者,由于该村人数少,加上没有什么外来人口,因此看病的人自然就少了。

    与桂南村卫生服务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沙溪龙瑞村的卫生服务站。该站的刘医生一边手脚不停地给病人看病,一边接受记者的提问。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要为100多个病人看病,许多临近乡村的村民也纷纷幕名而来。
     
    据悉,沙溪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属于较好的一个镇区,而龙瑞卫生服务站又是该镇最好的服务站之一。梁国杨就是负责该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该区以隆都医院为中心,设置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中心的六项功能已经基本覆盖各个乡村,村民的一些日常小病基本可以做到足不出村。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形成较为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基层医疗机构362个,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3.9张、卫生技术人员5.2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市中医院的刘勇医生总结出,造成目前基层卫生服务站工作良莠不齐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是培养居民看病的习惯,不要过分迷信大医院的医生。她认为,目前各个卫生服务站硬件和软件条件已经得到大大改善,因此一些小病小痛可以就近解决,这样也可以让更多确实需要到大医院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机会,节约了资源。

    ■疑难杂症上大医院

     “五一”长假后,来自三角镇的汤浩楠小朋友躺在博爱医院的病房打吊针。据了解,当时,汤浩楠的家长发现他发烧、并有淋巴肿大的现象,在镇区医院检查认为是普通的感染,吃一些消炎药就可以了。3天后,汤浩楠的病情却没有好转,于是父母才带他来博爱医院。经检查,确认为患了川崎病。博爱医院儿科的付四毛主任告诉记者,幸好发现得早,否则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许多人涌入大医院就诊不同的是,有一些病人由于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往往又将一些大病、重病看成是小病,没有及时到大医院进行专科检查,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看病习惯。”博爱医院鞠文东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许多病发现及时是可以治好的。我希望村民要有一点医学常识和忧患意识,对一些疑难杂症最好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千万不要耽误了时机。”
     
    市中医院的刘勇医生则表示,大医院与镇区、甚至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尝试建立一种双项交流的方式,危重病人及时送到大医院就诊,病人的病情减轻再转到镇区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跟踪治疗,这样可以避免耽误病人找专家就诊的时间,也使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康复。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投入超过12亿元,对多所医疗机构进行新建、扩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市级综合医院每所覆盖人口将达到80万至100万;镇区级综合医院每所覆盖人口5万至10万;基层医疗机构将达到420所。同时,我市急救服务半径在4~6公里内,接出诊电话启动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为10分钟,医疗急救抢救成功率达到95%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逐步把镇区医院急诊科按照统一标准配备急救装备,纳入全市急救网络。2010年,每千人口将拥有病床6张、卫生技术人员6.9人。

相关阅读:

红眼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全科医生”进社区缓解看病难
北京社区居民参加禁毒日活动
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脑出血病人的家庭护理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