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癌痛的临床价值

    中医把疼痛原因概括为气滞、血瘀、痰湿、热毒、失荣等,并有“通则不痛”,“瘀血致痛”,“久病入络”等说法,止痛原则相应有行气、活血、通络、散寒、清热、散结等。除辨别疼痛证型外,中医还强调分清疼痛的虚实。实性疼痛是因病邪(气滞、血瘀、痰浊、热毒)壅滞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特点是发病急剧,痛处拒按,性质以胀痛、刺痛、窜痛多见。虚性疼痛是因久病体虚,气血阴阳不足,经脉失去濡养温煦脏腑功能减弱而致,其特点是发病缓慢,隐痛绵绵,痛处喜按或得温则缓。 
    
    中医对于癌症疼痛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较之于西医治疗,它的副作用小,若有效则维持镇痛的时间长,且可以针对原发病本身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治、外治、针刺或针灸。 
    
    (1)中药内治  常用的止痛中药有延胡索、洋金花、罂粟壳、制乌头、生附子、三分三、七叶莲、三七、祖师麻、细辛、桂枝、汉防己、川芎、当归、防凤、白芷、徐长卿、王不留行、独活、麝香、冰片、没药、威灵仙、怀牛膝、郁金、雄黄、蜈蚣、穿山甲、土鳖虫等。这些药物须通过辨证施治才能获得效果。
    
    (2)中成药内服参莲胶囊、肿节凤、新癀片、片子癀等,都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3)中药外治中药外敷止痛有较明显疗效且安全简便,不受消化道破坏,对因各种原因不能1:3服中药汤剂的病人更为适用。外治的剂型有散剂、油剂、膏剂、糊剂、酒剂。常用的疼痛外治经验方列举如下:

    ①元胡、丹参、台乌药、蚤休、地鳖虫、血竭、冰片。前四味药与地鳖虫以4:1比例配方,血竭及冰片各按10%比例加入。所有药物加入75%乙醇(酒精)浸泡一周(酒精用量以没过中药为度)。过滤后将药物浓度调至每毫升含生药1克。棉棒蘸药涂于痛处,面积大于疼痛周边部位2~3厘米,每天涂药3~4次,见效后可连续使用,无疗程限制。本方治疗各种癌症疼痛,连用2天无效可停用。

    ②荆芥、川乌、草乌各20克,细辛50克,川芎、荜拨各30克,-5钱子15克,研成细末,浸泡于75%乙醇400毫升内,密闭7天,滤渣取液,再放入冰片粉15克备用。用棉球蘸药液涂抹痛处,每天一次或多次,有效病例一般10,'--,20分钟见效,止痛时间24~48小时不等。

    ③制马钱子、莪术:五灵脂、川芎、制川乌、樟脑、冰片,依次按4:4:4:4:2:2:2比例配制,共研为细末,密封备用:使用时用蓖麻油调成糊状,敷于痛处,面积大于疼痛部位,厚度0.3厘米,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3天换药一次。 
    
     (4)针刺止痛针刺止痛是利用针具或穴位注射,对穴位施以一定的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我国古代医书早就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腰痛、关节痛以及各种腹痛的记载。实际中,针到痛除的例子很多。到上世纪50年代末,针刺止痛开始在外科手术中应用。但由于癌症疼痛时间迁延、程度较重、肿瘤所在部位针刺有可能刺激癌转移,针刺止痛在肿瘤病人中不常应用。

相关阅读:

临床疗效是硬核?中医药走向世界
茵陈的副作用有哪些 功效和作用又是什么
补肾养肾的食物 如何补肾
“口臭”怎么办?中医来对付!
中医治胃病按照“20字诀”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