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在国外已经开展了40多年了,给千万临终者提供了让他们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服务,使他们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临终关怀发展要跨三道坎
而在我国,这还是个新生事物,并且举步艰难。
这是因为有三道坎。
首先,是过传统伦理道德坎。
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人越来越多,加上老人患病率比较高,因此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很多人认为,临终关怀是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实质上是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守在身边作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深深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
受此影响,临终关怀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完全理解和认可,中国人接受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第二,服务质量坎。
目前不少医疗 机构提供的临终关怀离真正理想的临终关怀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临终关怀最需要对老人、病人的爱心和耐心,而这在一点上有些服务人员还不能很好地做到。更不用说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情绪和心态能否平和、安定而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指导和安抚了。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让本来就心存疑虑和担心的病人及家属乐意地关心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
第三,经济困境坎。
临终关怀医疗机构的建设、服务人员的工资和培训、管理人的开支……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然而,目前医院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据上海市某医院院长介绍,临终关怀的病人不采用价格昂贵的治疗手段,用药也都是选用一些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的药物;算上每天10余元的床位费,这里临终关怀病区的病人全天的费用在30元左右,大大低于普通住院病人。
由于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使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相关阅读: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管饲膳食的护理体会.
多元文化护理用于ICU综合征的预防.
ICU血流动力学监测
颅脑损伤病人癫痫护理
关于重症监护室留置血管内通道的感染并发症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