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凝血与止血(5)——外科输血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2期第5卷 函授继续医学教育
作者:陈治平
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外科(200001)
输血在外科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常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有时也可发生并发症,应从严掌握适应证。根据rbc抗原和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差异,分a、b、ab和o型血。输血必须遵循同型血的原则,并作交叉配血试验,以最大限度减少溶血反应。中国人rh阴性不超过1%,为避免输入rh阳性血后发生继发性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rh阴性受血者只应接受rh阴性血,尤其是女孩和育龄妇女。“o”型血所谓“万能供血”,仅适应于非常紧急情况下应用。理论上,随着输入多个“o”型血后,将明显增加发生溶血反应的危险。传统输注全血不仅浪费其中受者并不需要的成分,还使病人冒输血反应的风险。近代输血方面的重大发展是推广成分输血,也就是仅补充病人实际所需的血液成分,充分物尽其用。成分输血合理、安全又节约,能较好地解决现代医疗对血液的巨大需求。
全血和成分血
目前国内输血中,全血用量仍占总量20%以上,而先进国家不足5%,成分输血还有相当大的发展余地。
1.全血
(1)库存全血的保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不同抗凝剂组成保存剂的保存期各异。枸橼酸葡萄糖溶液(acd)和枸橼酸磷酸葡萄糖溶液(cpd)的保存期为21天。cpd加入腺嘌呤则成cpda,可延长至35天。保存血温度是4℃。库血保存质量应保证输后24h,输入血中的红细胞在体内的存活率不低于70%。
全血库存期内成分发生以下变化:①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在体内半寿期为60天。用acd或cpd保存的库血21天,输入体内的存活率不足70%。细胞内的atp和2,3-dpg显著减少,从而削弱了对组织的氧释放。②血小板和粒细胞:保存24h后就很少存活;白细胞的其他成分在4天后也大部丧失功能。③凝血因子:因子ⅴ和因子ⅷ很不稳定,有效保存期仅分别为5天和1天。不过,因子ⅱ、ⅶ、ⅸ和ⅺ在库血中能相当稳定地存在。④其他:保存21天血的ph为6.84,乳酸从原先20mg/d1增加到150mg/dl,钾升至32mmol/l,氨由原来的50mg/dl增至680mg/dl。所以说,库血的酸化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加重。但5天内的库血内2,3-dpg含量较多,不稳定的因子ⅴ仍存在,血ph、乳酸、钾等均变化较少,质量较好。
(2)全血输注的适应证:库血的主要成分是有携氧能力的红细胞和含有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白蛋白。就外科而言,全血主要适应于重度贫血、大量出血、大手术、体外循环、血液置换和全血细胞减少。为补充血小板和因子ⅷ,宜输注采集24h以内的新鲜血。不过,届时采集的全血尚未有hbsag和……
相关阅读:
7个家庭急救小知识,关键时候能救命!
家庭急救常识匮乏高温天急诊遗憾频生
急救常识: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急救常识】春运旅途中晕车自救措施
【急救常识】春节外出突发病应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