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谣言大起底16期

  每天吃少量可可脂含量70%以上的黑巧克力可以减肥

  巧克力(包括黑巧克力)是一种能量密度很大的食物。黑巧克力中钠和糖的含量会低于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但是脂肪含量(尤其是饱和脂肪的含量)还是很高。因此黑巧克力绝对不会是一种能够减肥的食品。

     

  我们先来看一下可可脂含量在70%~85%之间的黑巧克力(dark chocolate)中的营养成分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00克黑巧克力的卡路里为599大卡,脂肪含量为43克(其中饱和脂肪24克),占到了每日脂肪摄入量的66%,饱和脂肪含量更是已经超过了每日摄入量。

  总的来说,巧克力(包括黑巧克力)是一种能量密度很大的食物。黑巧克力中钠和糖的含量会低于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但是脂肪含量(尤其是饱和脂肪的含量)还是很高。因此黑巧克力绝对不会是一种能够减肥的食品。

  要想减肥,还是要控制总能量摄入和运动相结合,不要指望靠额外吃些什么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增高”的小窍门。从最简的“每天一杯奶”,到稍微复杂一些的运动增高法,再到形形色色的“增高药”。有些人介绍说,“倒吊增高法”可以让人变高,也就是通过“倒吊”的方法牵引、拉伸骨骼,据说“乔丹使用(该方法后)增高了20厘米”!还有人在推荐一种“截骨增高术”,通过人为制造骨折的方法给人增高。

  对于各种“成人增高秘方”,吃药、做操法根本就是坑爹。“伊利扎洛夫术”截骨增高法切实有效,但是风险巨大,在没有正规医疗机构敢做的情况下,更加不是可以放心尝试的方法。

     

  危险的“截骨增高术”

  生理学和常识都告诉我们,过了青春发育期,再想长高已是不可能。任何号称不开刀就能使成人长高的方法都是耍流氓。对支撑人体身高起主要作用的长骨的生长除了骨骺成骨以外别无他法,骨骺是儿童四肢长骨两端的一种盘状软骨结构。长骨通过骨骺的不断骨化生长而逐渐变长。青春期结束,骨骺闭合以后,长骨只能增粗,不能增长。即使补钙、喝牛奶的方法在这时都不可能起效了 目前,也没有药物可以使已经闭合的骨骺重新生长。

  成年以后唯一增加身高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截骨增高术”(“伊利扎洛夫术”)。这项技术是由苏联医生伊利扎洛夫(Gavril Abramovich Ilizarov)发明的,术式是把双侧胫骨打断,再打钢钉把骨头固定在一种名为“伊利扎洛夫支架”的环形支架上。每天4次,通过延伸支架来增加身高。理论上讲,随着支架的延长,骨折断端的成骨活动不断进行,胫骨即能变长,人也就长高了。

  不过,这种方法在医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人为的手术延长了骨折愈合的时间,增加了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因接受这项手术导致慢性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的病例不在少数。目前该手术在中国是被禁止使用在建康人群身上的。通常正规医疗机构只有在一些侏儒症(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严重的骨畸形等疾病患者身上尝试这种疗法,虽然报道的成功率很不错,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骨坏死、足部畸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这项技术本身的危险性如此之大,正规的医疗机构对其尚且小心谨慎。一些野鸡、私立医院为有长高需求的客户提供该手术就更不可信任了。简陋的手术条件,不成熟的技术水平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要增加身高超过6厘米的人来说,在用支架牵拉骨骼的同时,也要通过手术牵拉跟腱,否则术后相对过短的跟腱将会使受术者无法正常的行走。而很多在非正规医院接受“伊利扎洛夫术”的人,因为没有接受跟腱牵拉的手术,而导致行走困难,终生只能踮着脚走路。为了安全,大家切不可因迫切的长高需求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

  不靠谱的“倒吊增高法”

  另一种非常流行的增高方法是“倒吊增高法”。这个有点类似于骨科及康复科所使用的一种治疗技术——牵引术。牵引术是一种利用适当的持续牵引力和对抗牵引力达到整复或维持复位的治疗技术。对于一些骨折、关节脱位、脊柱损伤的病人有很好的疗效。换言之,如果是罹患上述疾病导致的身高缩短的话,牵引术具有一定的帮助“恢复”身高的作用。另外对于“驼背”、脊椎侧突的患者来说,脊椎牵引也有一定增加身高的效果。但是,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增高,只是把本来属于患者的身高还给TA而已。

  即使是这样的“伪增高法”,操作起来也是有危险性的。牵引术分为骨牵引和皮肤牵引,骨牵引直接固定于骨骼上,效果更好,各种并发症也较多,由于牵引用的钢针直接固定于骨骼上,骨牵引更容易引起感染,另外钢针固定的过程中也可能损伤骨周围的神经或血管。而“倒吊法”毫无疑问更接近于固定于皮肤上的皮肤牵引术。长期使用虽然并发症较小,但也有导致皮肤擦伤、皮肤过敏等并发症的可能。不正确的牵引操作可能引起骨折、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而且无论是骨牵引还是皮肤牵引,都非常的痛苦,很难长期坚持。

  即使是业余人士也能看出“倒吊法”有多么的不适,并且非常的危险。在没有专业人士保护的情况下擅自把自己帮在杆子上倒吊,非常容易发生肌肉、韧带或者关节的损伤,而且绑的不牢从上面掉下来的话,有发生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甚至截瘫、死亡的的风险。总之,该方法不大靠谱,风险极大。当然对某些特殊人群有一定的效果,不过出于安全的考量,最好还是不要擅自尝试。若是落个终身瘫痪,长再高也没用了吧。

  中国传统的「以形补形」观点在民间流传十分广,「以形补形」就是以形状、功能相似的食物来补充人体相对的器官和功能。「吃什么补什么」,比如,病人手脚无力,就多吃猪蹄——以「足」补足;还有以「肝」补肝;又如鹿鞭、羊鞭之类治疗性功能障碍。

  “以形补形”纯属简单的类比和推论,都非常牵强附会。食物多样化和均衡的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生活的基础。食物毕竟是食物,不能替代药物,不要迷信任何一种食物对于疾病的作用

    

  吃与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使得关于吃和健康也总有很多各种说法。其中,“吃啥补啥”就非常流行,如在网上流传甚广的“10大形似人体器官的果蔬吃啥补啥”,读完让人感到十分惊奇。不过,这靠谱吗?

  吃啥补啥,流传甚广的说法

  在“吃啥补啥”的理论中,更加广为流传的是“以形补形”因为它更加直观,容易记得。“10大形似人体器官的果蔬吃啥补啥”就属于这类。

  “以形补形”,即食用外观上与人体某器官相似的食物,对人体该部位有利。这种思维并不是中国独有,在其他国家也有流行,如松茸在日本有“蘑菇之王”之称,日本人认为食之可以使男士强精补肾;在南美洲和印度,很多人因为辣椒的形状和颜色,而认为它具有壮阳的作用。在大学宿舍里,吃香蕉也是经常被当做“以形补形”来调侃。

  吃啥补啥,常抓到老鼠的瞎猫

  其实仔细琢磨就会发现,“10大形似人体器官的果蔬吃啥补啥”中虽然一部分结论有些道理,但是理由中大多有错误,而另一些连结论也不靠谱。

  传言:胡萝卜——眼睛:切开的胡萝卜就像人的眼睛,有瞳孔、虹膜,以及放射的线条。科学研究表明,大量胡萝卜素能促进人体血液流向眼部,保护视力,让眼睛更明亮。

  真相:吃胡萝卜的确对眼睛有益,因为胡萝卜中富含β-胡萝卜素,不过胡萝卜素对眼睛的益处并不是促进血液流向眼部。胡萝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视黄醇,视黄醇是合成视觉细胞中感光物质视紫质的关键。因此,维生素A缺乏症的常见症状就是夜盲症和视力减退(严重的会导致全盲)。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也不是只有胡萝卜,南瓜、红薯和深绿色叶菜(空心菜、菠菜、西兰花等)都是不错的β-胡萝卜素来源,而它们并没有长得像眼睛。

  传言:核桃——大脑:核桃就像一个微型的脑子,有左半脑、右半脑、上部大脑和下部大脑,甚至其褶皱或折叠都像大脑皮层。目前人类已经知道,核桃含有36种以上的神经传递素,可以帮助开发脑功能。

  真相:核桃是一种坚果,其n-3脂肪酸含量丰富,100克核桃中n-3脂肪酸的含量可高达9克,对大脑健康很有好处,也有动物研究发现,吃核桃能改善老鼠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但把核桃单独拎出来作为补脑的食物并不科学,富含n-3脂肪酸是很多坚果的特征,巴旦木、杏仁、榛子、腰果都有。另外神经递质在很多动植物体内都存在,但是要保存神经递质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即使在食物中得以保存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口服吸收,所以说“核桃含神经传递素可以帮助开发脑功能”实在无厘头。

  传言:番茄——心脏:番茄有四个腔室,并且是红色的,这与我们的心脏一样。实验证实,番茄包含番茄红素,高胆固醇患者要想降低心脏病和中风危险,不妨多吃点。

  真相:首先番茄有四个腔室的说法完全是不对的。不过的确有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多吃番茄有利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但高胆固醇血症并不只是因为饮食引起的,更多和代谢有关,如果医生建议用药控制还是不要只依靠饮食来控制胆固醇。

  传言:姜——胃:姜的辣素刺激胆汁生产,从而加速脂肪的消化。此外,姜中所含的酶能让蛋白质变碎小,使油腻食物易于消化掉。

  真相:有研究发现,姜的促进胃的排空,帮助消化[3],动物实验也发现,姜能促进胆汁酸分泌,帮助老鼠消化脂肪。但姜通常只是当调料使用,做菜时用一点还是不错的,大量食用姜可能会增加凝血难度,对一些跟凝血有关的药物会有干扰,所以也不建议吃的太多。

  传言:地瓜——胰腺:甘薯看起来像胰腺,事实上,它确实能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数。

  真相: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坚持服药,合理的膳食可以帮助更好的控制血糖但无法代替药物的作用。甘薯膳食纤维丰富,对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一定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也的确发现甘薯对于减低老鼠的血糖有一定帮助。不过,甘薯能量较高,如果吃红薯,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烹调方法也会对红薯的升血糖指数GI产生影响,如煮红薯的升血糖指数高达76.7[7],属于高血糖食物,糖尿病人也不要多吃。

  传言:蛤蜊——睾丸:蛤蜊等鱼蟹类所含丰富的核酸,是制造遗传因子与精子时不可缺少的物质。

  真相:关于核酸的说法不靠谱。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事实上,核酸存在所有于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内、生物体内。不过,蛤蜊和大多数水产一样,都是富含锌的食物,锌对于性腺健康有重要作用,缺锌会引起儿童生长法乐迟滞,造成身材矮小、男性发育障碍。如果不爱吃水产,其他动物食品和坚果也都是锌的良好来源。

  传言:芹菜——骨骼:芹菜等很多根茎类蔬菜看起来就像人的骨头,而它们确实能强化骨质。人骨头中含有23%的钠,而这些食物也含有23%的钠。

  真相:100克芹菜杆中钙含量有80mg,在蔬菜中还比较高。不过,植物食物中钙的吸收率低,对骨骼作用并不大。而关于钠就完全说错了。人体骨骼是由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有机成分主要为胶原,占骨骼总重量的30%,骨骼的无机部分占人体骨骼总重量的70%,钠的含量只有1%左右[8]。可见,骨骼中的钠含量并没有高达23%,相反,过高的钠摄入反而不利于骨骼健康,有研究发现,钠摄入量增加会增加体内钙的流失,反而不利于骨骼健康[9]。芹菜本身钠含量就较高,会增加膳食中钠的摄入,做芹菜时要注意少放盐。

  传言:红酒——血液:红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真相:真的能改善血液循环的只有运动,酒精只能暂时的让体表血管扩张,让人产生暖意。而且红酒始终还是酒,不宜多喝,过量的酒精造成的危害可能还要大。

  传言:鳄梨——子宫:鳄梨长得很像子宫,能够保护女性的子宫和子宫颈健康。研究表明,女性每星期吃一个鳄梨,就能平衡雌激素,减掉分娩产生的多余体重,防止宫颈癌。奇妙的是,鳄梨从开花到成熟的生长期,也恰恰是9个月。

  真相:这条是胡拼乱凑之大全。首先并没有任何研究发现鳄梨能帮助预防子宫癌或宫颈癌。另外鳄梨也并非开花到结果是9个月。墨西哥产的鳄梨开花到结果6至8个月,危地马拉的鳄梨开花到结果12至18个月。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可以被称为抗癌食物。

  传言:葡萄柚——乳房:柑橘类水果长得像乳腺,橘子的抗氧化剂含量是所有水果中最高的,含170多种不同的植物化学成分。食用时橘络不要扔掉,可缓解乳腺增生症状。

  真相:蔬菜水果中都含有很多抗氧化剂,很多水果都常被冠以“抗氧化剂最高”的头衔,但其实完全不必去纠结哪种水果的抗氧剂含量最高,因为虽然理论上和动物实验中抗氧化剂对人体有益,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服用抗氧化剂对人体有益。至于乳腺增生,缓解压力,吃高纤维少脂肪的食物,多运动,如果可能,30岁之前完成生育才是更靠谱的预防方法。

  结论:

  “以形补形”纯属简单的类比和推论,都非常牵强附会。食物多样化和均衡的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生活的基础。食物毕竟是食物,不能替代药物,不要迷信任何一种食物对于疾病的作用

  看恐怖片可以燃烧热量,并且越恐怖的片子燃烧的热量越多,坐沙发上看一部恐怖片相当于散步30分钟。

  看恐怖片时分泌的肾上腺素的确可以增加人的代谢率,消耗更多的热量,但是这个消耗量增加的也不大,靠这个减肥不现实。

     

  我们可以这样去解释,在人感到紧张、面临危险的时候,机体会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它能让我们在危机中表现得更好,同时肾上腺素也有调节代谢的作用,它会加快心跳,提高基础代谢率。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即使是坐着不动,代谢率也会上升,所以会消耗更多能量物质。所以说恐怖片增加了热量消耗也不奇怪。

  不过要想增加热量消耗,人就必须得真的被恐怖片吓到了才行,这样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并不好,心脏的负担会因此增加,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引起应激性心肌病等损伤。所以说不能算是减肥的好方法啦。

  鹅肝虽然美味,但却都是脂肪肝。

  相比正常的鹅肝,经过专门培养的肝用鹅含脂率高达60%,但它与病理意义上的脂肪肝并不相同,作为商品用的鹅肝是不能出现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等症状的,否则就不能食用了。

     

  鹅肝的历史

  野鹅在迁徙前通常会大量进食,将能量储存在肝脏内备用。喜爱食鹅的古埃及人最早发现,迁徙季开始前的鹅肝特别肥美。但人工催肥鹅肝的兴起则是在古罗马,他们将无花果与蜜糖、牛奶混合来饲喂鹅。

  古罗马衰落后,犹太人将培养及烹饪肥肝的技法传到法国(尽管犹太教对能否食用内脏有争议),鹅肝由此获得了宫廷赞赏,逐渐被视为顶级食材。鹅肥肝形成产业,那已经是18世纪的事了。

  我国虽然有填喂鸭鹅的历史,但并没有专门针对鸭鹅肝的催肥,鹅肥肝的生产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法国灰鹅种群才开始的。究其原因,可能与鹅的品种有关:产肝的灰鹅起源于灰雁,脖子短,身躯壮,产肝性能较好,朗德鹅(Landes)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我国的家鹅起源于鸿雁,身材修长,并不适合产肝,只有狮头鹅、浙东白鹅等品种产肝性能较好。

  鹅肝是“脂肪肝”

  肝脏是禽类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超量饲喂会使其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大大超过脂肪被转运、分解的能力,于是,肝细胞变得肥大,充满脂肪滴,鹅肥肝就是这样形成的。相比正常的鹅肝,经过专门培养的肝用鹅含脂率高达60%,称其为“脂肪肝”无可厚非。由于高脂能明显地改善食物的口感,比起其它只能称之为“养殖副产品”的普通禽肝,肥肝自然是口感细腻,仿佛巧克力一样润滑,令食客欲罢不能。

  中国养禽历史悠久,人民对美食来者不拒,已成为鹅肥肝的第二大生产、消费国。而日本作为一个听说吃什么健康就吃什么的国家,也开始大量食用鹅肥肝,目前消费量已居于我国之后,居于世界第三,足见鹅肝在全球的风靡程度。

  “鹅肝能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待商榷

  虽然人们更多的是在消费鹅肝的美味与其高档的品牌,但不可否认,鹅肝营养价值的宣传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有研究者认为,肥鹅肝的脂肪“大部分是不饱和脂肪,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因此有保健作用。确实,肥肝中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整个脂肪酸含量的65%-68%,与普通禽肝相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20倍。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似乎也佐证了“爱吃鸭鹅肥肝的南部法国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几率比北部法国人低”的观点,这些事例也一再被用于宣传鹅肝的功效。

  只是,对一般人来说,鹅肝的食用量毕竟较少,这点不饱和脂肪并没有多少保健意义。若要达到宣传中“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效果,非得像法国南部人那样日常食用大量禽类肥肝,来替代食谱中大部分脂肪来源不可。可是,那样的话,脂肪的总摄入量则会大量增加,成为实实在在的胆固醇上升和体重增加的来源。

  另外,肝脏中本来就容易沉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不适合长期食用。在购买时,更是要注意鹅肝的来源,防止吃到以次充好,甚至发生病变的肥肝。

  生产鹅肝对鹅伤害大

  鹅肝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用或可商榷,鹅肝的生产对于鹅的健康损害却显而易见,这也是一些国家并不热衷于食用鹅肥肝的重要原因。

  不提强制饲喂中可能出现的机械损伤、感染、因饲料进入气管引起的窒息等意外伤害,长达2-3周的过量进食和限制活动也会使鹅变得身体臃肿、心血管负担加重,并因体重过高而压迫腿部,形成骨病。另外,由于肝脏脂肪堆积过多,肝的排毒等功能被破坏,发生脂肪性肝炎、脑炎等疾病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尽管养鹅者一直在努力提升鹅的居住环境(条件过差,肝的质量也会下降),但产鹅肥肝的大前提就是强制填喂,这必然会给鹅带来一些伤害的。

  鹅肝的养成

  现代肥肝用鹅的填喂料一般以高能量的玉米为主(玉米中胆碱含量低,可以降低脂肪的转运;饲喂玉米的鹅肝色泽也更好),额外添加的油脂则兼具提供脂肪与润滑食道的作用。这些饲料由连接填喂机的软管强制灌输进鹅的食道。同样的技术也被用来生产鸭肥肝。

  鹅在经过数周的填肥后,会先后出现呼吸困难、不喜活动、羽毛质量变差、喙部发白等情况,这意味着它们的脂肪沉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终于要面对屠刀了。

  肝用鹅的屠宰对技术要求更高,如:放血要更彻底,以减少肝脏内的淤血。而肥肝的高含脂率也决定了它不耐挤压、不耐热,屠宰中的各项操作需要小心进行才可以使肝保持完整,否则就会降级甚至报废。

  大多数屠宰场会将屠宰后的鹅胴体放入冷库进行预冷,使其硬化而不致于冻结,这样才能开膛取肝。肝脏取出后要剔除胆囊、脂肪组织、粗大血管和淤血等不能食用的部位,然后进行分级、包装。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