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临近,全国近千万考生投入到了积极紧张的备考当中。不少考生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寻找各式各样的“偏方秘籍”给考生滋补养生,大有不考知识考后勤的架势。在铺天盖地的各式方法之中,有一种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那就是吸氧。据说考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吸氧,能够让大脑运转更快,精神更好,思维更敏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吸氧的益处只针对特定人群,对于考生没有帮助。

大脑的供能
说到吸氧,不得不先说说大脑的供能系统。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形式有些特殊,他们仅能利用葡萄糖作为供能物质。葡萄糖在有氧环境中进行代谢,产生大量ATP(三磷酸腺苷,是人体内最直接的能源物质。一般来说,其他形式的能量都必须转移到ATP里才能被细胞利用),供给大脑使用。以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来看,葡萄糖的供给应该是足够的,那么只要有足够的氧气,大脑的供能就不会不足,这大概就是考生家长拉着考生去吸氧的“理论基础”吧。从这一点上来看,补足氧气的确是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考生真的需要那么多氧气吗?他们凭借自己的呼吸摄取不到足够的氧气吗?
正常的呼吸
在正常的呼吸过程中,空气通过气管、支气管层层深入,最终来到肺泡,与肺泡周围血管中的血液(含氧量低)进行交换,其中空气中的氧气弥散到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弥散至肺泡当中,在接下来的呼气过程中排出体外。
一般情况下,如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足够、肺部的通气没有什么障碍,肺泡没有因为纤维化或者炎症丧失气体交换的功能,肺部血管也没有栓塞等问题的话,仅仅依靠空气中的氧气就完全可以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要的所有能量。由于大脑在人体器官中的重要地位,即使出现供氧不足,机体也会通过收缩四肢末梢血管的方式,优先供给大脑和内脏器官的血液。所以,只要考生身体健康,空气中的氧气又不过分稀薄的话,正常的呼吸过程完全可以给大脑提供足够的氧气。
谁需要吸氧
真正需要吸氧的人,大多出现在医院里,或者是在家中静养的慢性病患者。他们由于疾病、创伤等的原因,出现了血中氧气含量不足的情况。常见的是肺部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由于肺部炎症渗出、肺纤维化、肺栓塞等原因,肺部不能进行有效的氧合——换言之,就是进入肺部的氧气不能完全进入到血液中去。这时候,通过吸氧增加吸入气体内的氧气含量,可以使得更多的氧气进入血液当中,以防发生由于缺氧所导致的慢性脏器功能衰竭、心梗脑梗等问题。对一些受到重大外伤或手术术后的患者来讲,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耗氧量徒增,吸氧也可以防止组织器官供氧不足。
然而,对于一个正在备考的高考考生来讲,如果并没有肺部疾病,也没有贫血或者受伤、手术术后等问题,自身呼吸所获得的氧气是足够给全身供能的,多吸入的氧气不仅无用,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多氧多伤身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多吸氧不仅无用,而且还伤身。如果抽血进行对比的话,同一个人在吸氧时血中的氧气含量会比正常呼吸时高出很多。这些多出来的氧并不会乖乖地呆在血红蛋白周围,而是会跑出来搞点破坏,造成所谓的“氧中毒”。很多接受高浓度高压氧治疗的人,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出现类似肺炎的表现,这就是过多的氧气对肺泡造成了损伤所致。还有一些人,在大量吸入氧气后,出现了过度兴奋,继而进入昏迷,最终死亡,这则是氧气对大脑造成了损害。更加可怕的是,婴儿暖箱里的富氧环境,甚至可以导致新生儿视网膜损伤,造成视力损害甚至失明。这些损伤虽然机制仍不是非常明确,但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氧气本身的毒性等都可能是导致氧中毒的罪魁祸首。
对于吸氧气瓶的考生而言,虽然没有暖箱或者高压氧舱那样的富氧环境,但长期的富氧状态,也有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的可能。为了不实际的愿望吸氧反而伤了身体,就得不偿失了。
那些为了孩子能够鲤鱼跳龙门的家长,尽管心思是好的,但是强加给考生的氧气,则没什么用处,甚至还会损伤考生的身体。相比多余的氧气,也许言语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帮助和美味营养的饮食更有作用吧!

丹麦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或每月喝一瓶葡萄酒的孕妇,相比滴酒不沾的孕妇,生下的孩子行为举止更有礼貌。但研究人员暗指,这并非葡萄酒本身的作用使得儿童行为、情感更胜一筹,而在于女士喝葡萄酒的这种生活方式。心理学家简妮·尼克拉森说:“经调查,饮用90个单位以上酒精饮品的妈妈们大多受教育程度高,总体生活方式更健康。”
早先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的专家也提出,孕妇可以每天喝一小杯葡萄酒,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证据证明酒精会危害胎儿健康。这些观点显然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不过前提是少量饮用葡萄酒,而非酗酒。(文章来源:EXPRESS)
研究人员并未说孕妇饮用的是葡萄酒。研究关注的是酒精单位而不是具体的酒的品种,只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将这些酒精单位换算成了相当于一周一杯葡萄酒。NICE建议孕妇在怀孕的前三个月不要饮酒,香港卫生署则建议女性在备孕、怀孕和哺乳期都不要饮酒,美国更有法律规定孕妇不得饮酒。另外研究人员自己也表示,研究中涉及到的孕妇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良好并且生活方式非常健康的女性,而且研究中也有很多其他变量没有进行充分的考量。

流言是对原报道的断章取义和篡改
我们先来看看EXPRESS上对这项研究的报道的全文:
哥本哈根大学的心理学家Janni Niclasen研究发现,孕妇在怀孕期间累积摄入90个酒精单位(编者按:一个酒精单位=10毫升纯酒精),相当一周一杯葡萄酒,她们生下的孩子行为举止更有礼貌。
然而,Niclasen警告说:“需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并不是要鼓励孕妇饮酒。”
她认为:“一开始我们觉得这项研究的结果十分难以理解,因为怀孕期间饮酒被认为是不利于孩子行为发展的。但是当你注意到这些孕妇的生活方式时,你就找到答案了:这些在怀孕期间累积摄入90个酒精单位或者更多的孕妇,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良好并且生活方式非常健康的女性。”
英国国家卫生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建议孕妇每周饮酒不要超过1~2次并且不要超过1~2个酒精单位。而一杯175毫升的葡萄酒相当于2~3个酒精单位。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建议孕妇在怀孕的前三个月不要饮酒,因为酒精会提高流产几率。
孕期大量饮酒会造成婴儿患上胎儿酒精综合症,症状包括生长发育受阻、面部畸形和学习与行为障碍。
研究中还发现这些怀孕期间累积摄入90个酒精单位的女性也是经常锻炼的人群。
英国国家生育信托基金会(The National Childbirth Trust,NCT,英国最大的教育慈善机构)的高级政策顾问Elizabeth Duff指出:“我们很高兴看到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是要鼓励孕妇饮酒’。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儿童的成长,而且我们发现研究中涉及到的女性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良好并且生活方式非常健康的。”
“我们认为酒精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在怀孕期间彻底避免酒精摄入。NCT支持政府关于孕妇应该限制酒精摄入的建议。”
Niclasen的研究只涉及了怀孕期间摄入少量酒精的孕妇,因此研究结果并没有展示孕妇大量饮酒对儿童的影响。
Niclasen还指出:“这类研究还应考虑到童年时期的一些心理因素,比如母婴依恋。这种依恋对儿童认知和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分析时,这些因素也应该进行考量。”
这项研究涉及了丹麦1996年到2002年期间怀孕的10万名孕妇,分别在她们怀孕前期、怀孕后期和婴儿6个月时,对她们进行了走访(编者按:内容是关于酒精摄入)。所有完成了三轮采访的女性(37000名),在她们的孩子7岁时,研究人员对她们又进行了回访(编者按:内容是“长处与困难问卷” ,用来衡量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情绪以及和同龄人的关系)。
她还警告说:“考量生活方式上的所有影响因素已经十分困难了,再加上心理变量信息的缺失,比如母婴依恋和智力,因此引用该研究结论时应该谨慎。”
从原报道来看,首先研究人员并未说孕妇饮用的是葡萄酒。研究关注的是酒精单位而不是具体的酒的品种,只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将这些酒精单位换算成了相当于一周一杯葡萄酒。NICE也从未建议“孕妇可以每天喝一小杯葡萄酒,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证据证明酒精会危害胎儿健康”,相反的,NICE建议孕妇在怀孕的前三个月不要饮酒。最后,研究人员自己也表示,这些在怀孕期间累积摄入90个酒精单位或者更多的孕妇,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良好并且生活方式非常健康的女性,而且研究中也有很多其他变量没有进行充分的考量。
有关孕妇饮酒的建议
香港卫生署发布的《怀孕及哺乳期的健康饮食》中提出,女性在准备怀孕、怀孕、和哺乳期都应该避免酒精饮料,包括啤酒、烈酒和葡萄酒,因为酒精会妨碍胎儿发育,对智力和身体成长有永久影响。
美国法律规定,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饮酒,则会面临虐待与忽视儿童、剥夺抚养权、终止父母权利的指控。
饮酒,亚洲人更易醉
喝酒以后很快脸上身上的皮肤就变红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在亚洲人的身上,所以喝酒后脸发红的现象也被称为“Asian Flush”,或者“Asian Red” 或是 “Asian Glow”。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酒精过敏的反应,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喝,或者试图通过吃抗过敏药来缓解。其实这个是由于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堆积的结果,和过敏可没有关系。
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同时它也是使你脸红的元凶。为了消除这个危害,专职代谢乙醛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就显得尤为重要。喝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除了不到10%的量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肾排出,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简单来说,酒精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再会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CO2和水,排除体外。这其中,除乙醇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外,危害最大的就是乙醛了,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损伤,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在动物试验中甚至用乙醛来做癌症模型的诱变剂。可见,如果体内的乙醛堆积起来,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ALDH2如果出了问题,乙醛就容易大量堆积,很快你就会脸红。这种基因缺陷在东亚人中更为常见。表象上看,有约36%的东亚人(日本、中国和韩国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尽管还存在其他非特异性的氧化酶,也可以氧化乙醛,但是效率同样没有ALDH2高,代谢需要的时间更长。乙醛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大。

某环保组织声称:【空气污染从这里发生,上海!】#追霾少年# 昨天下午两点半左右,携带PM2.5实时检测仪来到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公司。 目测可见电厂三只大烟囱中,有两只正在喷着浓浓的白烟(见下图)。

电厂的排烟塔冒白烟的主要原因是电厂采用湿法烟气脱硫,排出烟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白烟"(其实是雾)"。白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电厂的排烟塔冒白烟的主要原因是电厂采用湿法烟气脱硫(Flu-gasdesulfurization,FGD),排出烟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白烟”(其实是雾)。该脱硫方法中的主要装置烟气换热器(Gas Gas Heater,GGH)是利用烟气热量加热脱硫后的烟气,以避免对烟道腐蚀。采用GGH后因为烟气温度提高,烟气中的水蒸气排出后要经过更长时间才冷凝,“白烟“与排烟塔顶距离要大于不采用GGH的FGD方式,也证明了白烟产生的原因是水蒸气。
另外流言中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观测人员没有在烟囱口测pm,只是站在电厂外,此时测得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电厂就是污染源;
其二,电厂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夏天看烟囱是轻烟),另外还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如果电厂的脱硫脱硝除尘系统正常运行的话排放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拿电厂说事是“打苍蝇不打老虎”。

【科学+年终特别版:舌尖上的科学】香椿是什么?陈晓卿老师就曾因吃香椿而中毒,自此以后他再没吃过。而在《舌尖2》的拍摄过程中,陈晓卿老师才发现原来吃香椿前必须先用开水烫过,去掉其中的一种物质才能吃。有爱吃香椿的观众可要注意一下了。
香椿芽中含有亚硝酸亚,汆烫可以有效的降低亚硝酸盐的方法,经过热烫处理之后,亚硝酸盐可以从34.1毫克/公斤下降到4.4毫克/公斤。不过亚硝酸盐需要0.3克以上会引起中毒,即使不汆烫,也需要吃下10公斤香椿才会达到中毒剂量。
香椿芽中主要含有的物质就是亚硝酸盐了,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芽是植物生长最活跃的地方,所以这里聚集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亚硝酸盐就是其中之一(对植物来说是重要营养)。
亚硝酸盐的来源在果壳的很多文章中都有论述,主要是因为植物吸收了土壤中的硝酸盐,然后在叶片中进行还原,于是形成了大量的亚硝酸盐。香椿芽恰恰是富集和转化亚硝酸盐的高手,于是这点被广受诟病。
汆烫确实是一个有效的降低亚硝酸盐的方法,经过热烫处理之后,亚硝酸盐可以从34.1毫克/公斤下降到4.4毫克/公斤,热烫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不放心亚硝酸盐,可以使用此方法。
不过,香椿的香气物质也会随着热烫损失很多。
至于亚硝酸盐,0.3克以上会引起中毒,那相当于要吃下10公斤香椿了。

南京一位两岁女宝宝,医生检查发现乳房竟开始发育,卵泡也长了。原来,爸妈认为孩子吃鱼虾会聪明,从开始添加辅食后不久,每天喂鱼虾,还喝鲫鱼汤。医生说,人工养殖的淡水产品生长周期短,很可能是饲料中加了激素,孩子要慎吃。
儿童性早熟除了疾病等原因外,还可能与饮食不合理、营养过剩、能量过剩、乱吃补品有关。淡水养殖鱼虾没有喂食激素的必要,喂食激素反而会加快这类动物的死亡。

婴幼儿和儿童性早熟的机理
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也可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的中枢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的病因也很多,但生殖腺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是最主要的病因。所以不要胡乱怀疑食品,先要排除这些器质性病变。
除了疾病等原因,性早熟还可能与饮食不合理、营养过剩、能量过剩、乱吃补品有关。前面说到的性早熟孩子都吃了牛初乳,如果深究下去,也许会发现他们的营养状况太好了。临床上也确实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肥胖儿童激素水平异常的现象,甚至有的小男孩的雌激素水平胜过成年妇女。还有些家长给孩子乱吃补品,甚至是成人补品,有的所谓的保健品连“蓝帽子”都没有,吃出问题也就很正常了。
动物性食品与性早熟
最常见的动物食品导致性早熟的典型说法包括避孕药喂养的鳝鱼和水产、打了激素的速生鸡、催肥的猪以及上文提到的淡水养殖鱼虾[1]。关于鳝鱼喂避孕药或者激素的问题,谣传了很多年,后来人民网专门做了一期“求证”专栏进行的辟谣,结论是根本不可能喂避孕药或者激素,否则鳝鱼只会死得快。但有一点是真的,鳝鱼小时候是萝莉( 雌性),长大了就变身糕富帅(雄性),而且不需要任何外源性激素。
关于速生鸡很多人脑补出了打激素的段子,还煞有介事的说少吃鸡翅根,因为那里是注射激素的地方。为啥一定是鸡翅根呢?莫非是小时候种牛痘种多了?要是经常做皮试、打吊针,是不是编故事的时候会说是鸡翅尖?
实际上速生鸡属于“大快型白羽鸡”,速生是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的结果,央视曝光的速生鸡是滥用抗生素,跟激素没有关系。如果真打激素或者喂激素,鸡的健康状况反而不好,和黄鳝是差不多的下场。
排除和速生鸡类似的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因素,“催肥”的猪倒确实有可能存在激素问题,不过不是性激素,而是β受体激动剂,属于拟肾上腺素类药物,也就是常说的瘦肉精。它的作用是提高蛋白合成效率,提高饲料转化为肉的比率。
目前我国是完全禁用,但肯定有人偷偷的违法使用,美国可以合法使用莱克多巴胺(安全性比克伦特罗高得多)。我国以前多次出现滥用瘦肉精(克伦特罗)导致的中毒,但是主要是肌肉震颤、心率异常等问题,跟性早熟是不相干的。
如何看待性早熟患儿的增加?
首先,现在医生经常会发现某种疾病的患者增多了,直观上感觉“出问题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有个事件也许大家还有印象:某医院挂条幅庆祝“祝贺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次”。医疗保险尤其是新农合的普及使得就医的比例增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诊断技术的提高也使得很多疾病更容易被发现,这都是表观上疾病增加的原因,比如呼声很高的甲状腺疾病就不能排除这些因素而直接认为是碘盐造成的。
我做了一个推算。据文献报道,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是1-2人/万人,其中5-9岁女孩的发病率最高,约8人/万人。估计北京2012年出生约20万孩子,在总人口和生育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几年后的某个时间断面,仅5-9岁的孩子就有约9×20×4=720人性早熟,这些孩子虽然会分散到不同医院,但很可能会多个医院重复就诊,然后很可能在儿童医院就会出现“平均一个月几十个性早熟孩子”。(这还不考虑异地前来就医的)
建议
如何规避性早熟风险?看到不少国内医生建议不要吃鸡肉、不要吃反季节蔬菜等各种不靠谱建议,也看到外国医生的一些不靠谱的建议,比如素食主义。综合来讲,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有这么几点:
1、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2、尽量不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包括牛初乳),没有“蓝帽子”标识的决不能吃。
3、从小培养孩子谷物、蔬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不要以为高蛋白才是好食品。
4、不要让孩子把果汁、饮料当水喝,口渴就喝白开水,避免能量摄入过多。
5、多陪孩子玩耍、运动。
6、家长如果有吃口服避孕药的,一定放好了,孩子的好奇心是什么都敢翻出来吃的。
7、如果出现性早熟迹象,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怀疑食物引起,首先考虑是否由疾病引起。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