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天气转凉后,公共场所里总是咳声四起,有些人一咳就是几周甚至数月。
到底咳嗽是病吗?挺挺就让它过去了,还是必须要到医院挂个点滴才能了事?或许没准自己弄个“盐蒸橙子”也能治好?
事实上,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我们对咳嗽的认知都是存在误区的。香港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林冰解释,咳嗽是气管的一种保护机制。伤风感冒时,气管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黏液积聚令气管痕痒不适,通过咳嗽,能把黏液咳出,不会阻塞气管。但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在三到五天就应痊愈,若持续一周以上,则可能是气管出了问题。
近日公布的首个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咳嗽时都存在用药不及时的情况;仅40.8%的受访者知晓有痰咳嗽的真正元凶为痰液。41.1%的受访者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认为它是不好的。
(注:该报告由39健康网开始就咳嗽的认知及止咳行为展开从前期准备工作到网络问卷和后期分析等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形成,自2014年11月起,历时一个多月,共600多位网友接受调研,覆盖年龄层在13~71岁不等。)
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崔瑷教授在解读报告时提醒,患者应当认清咳嗽元凶,对因治疗,对症下药。由于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未被及时清除的痰液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诱发再次感染。因此,对于有痰咳嗽,要重视及时使用祛痰药,合理应用镇咳药,同时切忌滥用抗生素,以避免因治疗不当对自身健康造成进一步伤害。
一直以来,感冒咳嗽就是临床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近年来,大气污染,过敏源增多等因素都使中国家庭面临的咳嗽问题日渐严峻。
崔教授指出,造成这些误区最核心的原因是患者没有正确认识到咳嗽的真相。其实,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根据是否伴有咳痰,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秋冬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多为湿咳,为的是把痰等呼吸道刺激物排出体外,合理使用祛痰药也是治疗的重要方面。
1、咳嗽并不“坏”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家庭对咳嗽的根本原因及对咳嗽是好是坏的判断存在盲点:受访者中,部分人知道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但仍有41.1%的人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大多数受访者不清楚引起咳嗽的根本原因。仅有40.8%的人了解有痰咳嗽的真正元凶大多为痰液。
专家纠错:治疗咳嗽,先要弄明白咳嗽是好事还是坏事。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咳嗽起到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因此可以算是一件好事。
2、湿咳千万别扛着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受访者普遍对于咳嗽的专业治疗不够重视并且用药不及时: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受访者在刚开始咳嗽时会倾向进行治疗,但在是否会看医生的问题上,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同时,受访者普遍存在咳嗽用药不及时的状况。根据调查报告,47.4%的受访者在久咳不愈时才会适当选择药物,更有20.2%的受访者一般不喝药,等其自愈。
专家纠错:咳嗽从表现来看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是由于突然闻到一股特别强烈的气味、或吸入了异物而引起的咳嗽,其作用是为了排出异物;另一种情况便是湿咳,即咳嗽带痰。连续性的咳嗽会对咽喉产生刺激,使得咽喉的分泌腺增加分泌,产生痰液。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其实,专家建议,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3、止咳也要对症下药
许多呼吸道专家表示,与注重在有痰咳嗽时先祛痰的理念不同,中国家庭更习惯于快速镇咳。对此,就中国家庭咳嗽药的选择情况进行了调研,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64.1%的受访者知道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时需要祛痰,但咳嗽时会优先服用祛痰药的仅占14.6%,这一矛盾的现象引起了我们重视。经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仅有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同时,更有七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一直关注其具体成分,这容易导致患者在镇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专家纠错:有痰咳嗽的患者在盲目服用了快速止咳的“镇咳药”之后,可能会暂时获得咳嗽的缓解,孰不知这样会使细菌的最佳“肥料”——痰液持续停留在呼吸道内。痰液是呼吸道分泌物加上炎性细胞死亡后释放的物质,其中有很多蛋白质的成分,是细菌繁衍极佳的培养基。如果服用强力镇咳药止咳,有可能会使痰液无法及时排出。痰液因此滞留在体内,反而容易引发二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服用含黏液溶解药成分的祛痰药如愈创甘油醚等,则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制病机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适的咳嗽药成分,避免错误用药。
4、抗生素不能说吃就吃
中国家庭对抗生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情况堪忧。具体误区如下:有80.2%的受访者会在咳嗽时选择服用抗生素,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持这一认知的受访者的比例占到72.5%。事实上,有12.8%的样本不清楚抗生素针对的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更有57.5%的样本误认为抗生素针对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
专家纠错: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5、中药、西药区别对待
多数中国家庭对于中药的信任度较高,常盲目选择中药而不会辩证地对待病情。同时对西药,患者会抱有较大疑虑:38%的受访者在咳嗽时会优先选择中药,比优先选择西药的人(28.4%)高出近10个百分点。对待中西药的选择时,45.7%的受访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相反地,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药治疗温和,23.6%的样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然而,仅有37.2%的人在每次服用中药前会观察配方及其副作用。
专家纠错:中药不能滥用。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特别讲究因人而异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用药也有温、凉、寒之分。如果本身对中药或病因病机不了解,用药出现偏差,治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第二,很多人认为中药副作用列表上写着“尚不明确”代表没有副作用,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实际上,中药缺乏有效性验证和毒理试验,不仅难以确定有效成分,其复杂的配方也有可能会造成人体的不良反应;此外,中药的成分往往标示模糊,存在使用隐患。相较之下,西药的成分都会有明确标明,如愈创甘油醚的成分获得FDA的认证,使消费者能够更安心地服用。
6、偏方要慎用
中国家庭治疗咳嗽时爱用偏方。经过对中国家庭偏方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调查显示,将近八成的受访者寻找并服用过偏方,受访者普遍认为“偏方”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值得相信,持这一观点的人超过半数,还有近24.8%的受访者认为偏方温和且安全。
专家纠错:盛行一时的“盐蒸橙子”,认可度较高的“冰糖雪梨”等网络流行的止咳偏方,有些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治疗咳嗽的针对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同时,所谓的“偏方”鱼龙混杂,有些“偏方”甚至会反而加重病情,如吃生姜片止咳,可能会对喉咙产生刺激,导致咳嗽更加严重。因此如果一味地相信偏方,拖延了治疗,反而会得不偿失。
久咳君练练腹式呼吸
很多人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由此引起的咳嗽、咳痰、气短,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博士汪军建议,此类病人一定要从事科学合理的运动。
肺功能欠佳的人可以做一些低强度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骑车等,主要作用是提高心肺功能,但一定要循序渐进。以慢跑为例:可先慢步行走,步速以不引起气短为宜。持续1~2周后,加快步速,进而走跑交替,此后逐渐增加慢跑时间,直至全部转为慢跑。慢跑从5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每次20~30分钟以上。慢跑以出现轻度气短为限。每次增加运动量,应有1~2周的适应时间。锻炼时用鼻子吸气,口呼气,两步一吸,三步一呼,保证呼吸节奏和深度,尽量呼出肺内残气。
另外,肺不好的人还可以做“呼吸操”,加大膈肌、腹肌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量,增大呼吸幅度,改善肺通气功能。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以下方式:
1、长呼气:全身肌肉放松,先练呼气深长,直至把气呼尽,然后自然吸气。呼与吸的时间比为2:1或3:1,每分钟16次左右,以头不昏为度。
2、腹式呼吸: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肌缓慢收缩。
3、动力呼吸:两臂自然下垂,身体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吸气。
4、抱胸呼吸:两臂在胸前交叉后缩胸部,身体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扩张胸部、吸气。
5、压腹呼吸:双手叉腰,拇指朝后,其余四指压住上腹部,身体前倾呼气;两臂逐渐上举,吸气。
6、抱膝呼吸:一腿向腹部弯曲,双手抱住腿,膝压腹时呼气,还原时吸气。
7、下蹲呼吸:两足并拢,身体前倾下蹲,双手抱膝呼气,还原时吸气。
8、屈腰呼吸:两臂腹前交叉,向前屈腰时呼气,上身还原两臂向双侧分开时吸气。
以上各节每种练10~20次,每节中间穿插自然呼吸30秒,做完后原地踏步,前后摆动双手,踢腿,放松四肢关节。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