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呆福:
最近出了一个让人很痛心的新闻,5岁小女孩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人们在同情患者的同时也会惊讶和质问:输血本是救命的,怎么还会染病?一定是血液中心检测不到位,或在某个环节污染了。
要解释这件事,必须先介绍一下血液中心采血的过程:在献血之前,采血站会询问献血者是否感染了艾滋病、乙肝等病毒,得到否定回答后才会采血。从献血者体内采到血后,先进行初步分拣,之后大部分血作离心处理,分离血浆、血小板等等,同时,很少一部分血液会作为标本拿来检测,检测范围包括血型、乙肝、艾滋、丙肝、梅毒等。任何一项不合格,血液全部作废。整个过程基本上在献血当天就会完成,如果全部合格,就运往血库等待使用。
这个过程看似严格,但这个小女孩血液中的艾滋病毒是哪里来的?新闻里都讲到了,原因是“窗口期”。我这里再重复介绍一下这个概念。人感染艾滋病毒后,当天、一周内甚至半月内,验血是查不出来的。病毒需要在血液内复制、滋生到一定数量,才能被仪器检测出来。从感染病毒到血液中的病毒能够被检测,这段时间叫做窗口期。大部分病毒感染都有窗口期,我看到的资料是,乙肝窗口期大约为45天,丙肝大约为82天,艾滋病大约为22天。在感染艾滋病毒后22天内献血,血液就会逃过检测这一关,被认定为合格,进入血库。有人使用了这样的血,病毒就可能在自己的血液内继续繁殖,导致自己感染艾滋病。
要说明的是,窗口期并非人的生理因素导致,而是现行医学检测仪器的精度不够导致。感染病毒后血液里一定会有载量,只是浓度太低仪器无法感知。所以通过提高技术缩短窗口期,也是很多研究者在努力的方向。听说最近的仪器已经把丙肝的窗口期缩短到了26天。
以上的硬知识其实都是拾人牙慧,大家从各媒体都能查到相关资料。我这篇的重点,是希望提醒大家理性对待这类新闻。我们想想,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比例是多少?感染者不知道自己感染或明知感染还去义务献血的概率是多少?献血的时点正好在那20天左右的窗口期的概率又是多少?三个概率再相乘,那几乎就是极小概率事件了。
可媒体追逐的,就是小概率事件,概率越小越好,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新闻价值的体现,记者报道这样的新闻,也是无可厚非。
但作为新闻受众的我们,如果因为这篇报道就认为输血不可靠以后还是尽量不输血,那就大错特错了。对于这位小女孩的遭遇,我们可以同情,可以帮助,可以敦促研究者加紧研发更高精度的仪器。但不应该因此就改变自己对输血的态度。
孙边姬:
昨天的《奇葩说》讨论的题目是“坏人控制了两艘船,一艘船上100多人,另一艘船上1人,坏人的规则是:100多人的船上有个按钮,按下按钮,1个人的船会爆炸,100多人的船得救。但如果20分钟内没有人按按钮,100多人的船就会爆炸。如果你在100多人的船上,你会不会按下按钮?”最终,高晓松、蔡康永带领大家一致认为不该按,理由是“这是一个虚拟的情境,我们一辈子都几乎不会遇到,所以在讨论时我们应该坚持对生命的尊重,不要在脑海中按下那个按钮”。
我看到这里,脑海中就浮现出崇祯皇帝遗书中“文臣人人可杀”这句话,也就是文臣误国。文人自己没到生死关头,永远把大义情怀挂在嘴上,等刀子真到自己面前了,或许可以慷慨赴死,但那些不想死的人就是被他们连累死的。
两艘船的困境绝不是虚拟的,在医疗界天天都在发生。比如女孩输血感染艾滋这件事,极少数因输血导致感染或排异的人是一条船,绝大多数因输血而得救的人是另一条船,输血就是那个按钮。难道真的因为输血有小概率风险,就不去按下这个按钮了吗?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不神医堂”授权春雨转载,“不神医堂”由医生王呆福和编辑孙边姬共同运营,为您提供有趣并严肃的健康信息。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