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补品会让我们更强壮吗?

作者:剑眉同学

催眠之后——你感觉需要“补”了

我小的时候,父母受到广告影响给我买了一种口服液,说是喝了以后提高记忆力,后来这个经销商还利用课间去学校推销过商品,当时做了一个试验,让我们背诵一篇还没有学过的课文,10分钟后喝他们的补品,然后再阅读背诵,结果大部分人10分钟前还背诵不下来,10分钟后竟然能完整的背诵,当时觉得好神奇,现在想想自己好傻啊……喝之前就看了10分钟,喝之后又多看了10分钟……我只是作为一个大脑健全人正常发挥而已,结果被划分到了补品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我(包括父母)当时为什么深信他能增强记忆力呢?因为他在“实验”前说了一堆所有人听不懂的名词,又套用了一些中医的玄妙词句,还有一堆看上去好有道理的实验结论,再加上类似现在电视购物的卖力话术,最后成功了,这个销售人员让我相信自己是“缺”的,所以才觉得需要好好“补”。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电脑,自然就少有这种上门推销的厂商了,随之出现的是“催眠广告”,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被广告催眠,比如猛然间问你一句,困了累了喝什么?怕上火喝什么?你可能从来没有完整认真的看过这些广告,但却依然能有很深的印象,这就是一种催眠,而它的作用就是让你面对商品的时候做出选择。比如,某人长期饮食不均衡,缺少蔬菜水果导致“上火”的症状,而这时一瓶凉茶和一份水果出现在他面前,他选择前者的概率很大,这判断不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了解,而是通过关键词上火来选择,这就是广告的“催眠”作用。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每天都被这样的广告所催眠,有的人因为缺乏锻炼,爬楼梯费劲,他认为自己缺钙,有的人早餐吃火腿三明治,必须搭配一份蛋白粉,因为他觉得不吃自己的没有活力,营养就亏空,有人饭后必须吃一份维生素,因为从广告里学来的知识——食物一直在贬值。

总之,如果你对一些常识的认识都是从广告得来,你会很自然的觉得自己要“补”,因为多数广告一直在努力把观众塑造成一个“缺”人。

营养补充剂只是饮食摄入不足时的备胎

我一直强调我们生活在一起物资旺盛的年代,作为一个现代人,除非环境艰苦或者你自己生活邋遢,否则不可能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尽管这样依旧有人为了健康开始购买保健品。

面临健康问题的时候,商家宣传都是说实话,只是他们的实话一样带有催眠性,比如某种营养素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商家一般会先宣传食物营养的贬值,再告诉你消化和吸收过程中会浪费多少,最后就是“大招”了,他们会告诉你这类营养缺少以后的症状,然后你会顺理成章的根据症状描述后判断自己,最后结论就是你缺少这类营养素。

还有一种宣传手法,则是通过告诉你缺少这种营养素会怎么样?然后叫你觉得补充这种营养素以后会有增强的效果。

这都是商家惯用的手法,其实除了结果,他们说都是实话,只是用了错误的逻辑引导,所以才会叫你觉得合理。

例如,某种营养素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但是重要不代表你就缺少,而且多补充不代表会有效果,即便这样一些朋友也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吃了总比没吃强,反正也吃不死……其实结果正好相反,多补充可能会带来危险,一些流行病学的长期调查发现,长期过量摄入某些维生素可能和一些疾病有关,而且去年央视就报道过一则新闻,也是一项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更惊人,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可能会影响寿命,所以绝对不要想着吃不死,那只是短时间内吃不死,当你看某种营养素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他的好处,还应该知道自己大约需要多少,然后看看自己的饮食营养中是否真的缺少。

如果你实在搞不懂自己缺少与否,或者不知道应该补充多少,那么我建议找专业的营养师咨询,不要自己盲目的进补,要记住有“缺”才补,而且补是有量的绝非多多益善,要优先考虑饮食,营养补充剂只是饮食摄入不足时的备胎。

如何看待补品上的功能描述?

我的一位读者买了价比黄金的虫草含片,问我是否对增强免疫力和增加肌肉有帮助?当我回复没有的时候,他很难接受,认为我搞错了,理由是——这东西这么贵会没有作用?

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尤其是面对价格这么昂贵的“补品”,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包装商品的花销可能都比产品实际价值要高,但是又很难解释这样的行为,因为一切看似不合理,但又合法……尽管在我看来卖这个的就是“抢劫”。

由于工作原因,我可以接触到很多消费者,因此发现了一些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并不是真的明白这其中的原理,但却相信了它的“功效”,很多人对于产品属性的了解,都源于卖家的广告介绍,然后再通过介绍去了解商品。试想一下,你能通过一段广告视频或者一个小纸片,很轻易的明白一个自己闻所未闻的知识点,这靠谱吗?所以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补品的功能描述呢?

在我国,补品也就是保健品,有些是可以填写一些功能性描述的,这并非我国独有,国外也是如此

这是否就证明他们具有某些功能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它依旧是备胎,所以,请严格的记住一点,保健品或者补品不具备治疗作用,在当今社会下仅仅可以说,辅助治疗,他只是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更不存在昂贵的保健品,只存在昂贵的商品。

和国外一样,我国允许保健品添加功能性描述,允许的宣传有27种,比如有人因缺铁而贫血,那么当他选择含有铁的补充剂时,可以看到有关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描述,绝对不可能出现治疗某些疾病的宣传,因为是违法的

关于这27种功能描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在最新版中将保健食品功能调整为27项,这些功能描述就不一一列举了,本文仅着重说一下增强免疫力,因为这个功能宣传最容易产生误导。

文章读到这再说增强免疫力的话,你应该明白两点。

其一:增强免疫力指的是,由于缺少某种或者某些营养素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所以才会通过某种营养素的增加来增强免疫力。

其二:在不缺少营养的情况下,你不可能通过增强某种营养而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要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可能像打游戏一样,升级、属性提高,人体可以获得某个免疫力,比如通过打疫苗,但是无法变得“百毒不侵”。

增强免疫力最容易和感冒挂钩,你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宣传预防感冒的商品,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它不会一直发展恶化下去,而是到某个阶段自然就好了,有些人感冒后吃些保健品,然后病好了……这很难说是保健品的作用,因为自限性疾病最终都会好的,只是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这个过程中一直和感冒作斗争肯定不是保健品,而是你的免疫系统。

其实你时刻能够感觉到这战况的激烈,比如你在打喷嚏、流鼻涕的时候,就是免疫系统和病毒斗争下的反应,也就是常说的感冒症状反应,所以如果按照某些宣传里说的可以叫免疫力更强的话……那么你可能得到的结果是感冒的症状反应更激烈明显,所以如果他们宣传是真的,显然这未必是件好事。

尽管提高免疫力和感冒通常被放在一起宣传,可是通过上面阅读你也会明白,自限性疾病其实根本不用治疗,但是症状反应却很讨厌,好在这些可以通过感冒药来得到缓解。现在明白了吗?感冒药不是治疗感冒,只是叫你流鼻涕、打喷嚏这些减轻,所以……和保健品的误导性宣传相比,某些感冒药的广告语更真诚一些。

保健品不可能超前于医疗科技

读到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保健品或者补品是不具备治疗作用的,但是你依旧会看到很多叫人心动的宣传,有些还会堂而皇之的粘贴一些文献和某某科学名词,但是,不管他们说的多么天花烂坠,请牢记一点——如果某个疾病是世界性的难题,那么补品保健品是不可能解决这个疾病的,不光是绝症,一些常规病保健品也不具备治疗作用,比如糖尿病。

很多保健品多越界宣传说可以治疗糖尿病,实际上保健品只能辅助降血糖,辅助的意思就是,单独服用这个保健品是不具备降血糖的功能,只能是在某些条件下,例如,铬就属于辅助降血糖的营养保健品,因为铬缺乏的时候,机体会有糖代谢失衡的情况,但是绝对不等于吃了它会治疗糖尿病。

我们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经常遇到一些治疗性的产品在卖,其实有些是打擦边球的保健品,有些则是违法的广告,直接用保健品当药物卖,这里并不是说他卖的是药品,而是他把产品所不具备的功能和治疗作用都讲出来,这就是欺骗!当你看到一些现代医学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想着打开电视会从广告里面解决。

为什么保健品和药品会差这么多?你家里面肯定多少会有一些药吧,请随便拿出一个药物,看看上面的说明书很容易发现区别

药品的说明写的都很详尽,包括它的化学结构、作用原理、服用禁忌、副作用等等,这里每一项说明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实验和论证,因为它是为了治疗某种病症,而且是给人吃的,所以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第一位。一个药品能最终生产出来要经过层层关卡,从最早的理论构建、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最后进入临床这可能要十几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这显然不是保健品所具备的,所以保健品也不可能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一些违规保健品最常用的剂量是打着“高科技”的旗号,很多产品会拿着一些未经证实或者伪造的东西来宣传,作为老百姓我们自然要相信科学,但要懂的鉴别伪科学,比如当他宣传治疗作用的时候,要看看外包装是保健品还是药品,在我国保健品和药品都有相关的批号,可以通过食品药监这些部门的网站查询,你会在这些网站上看到这些产品的本质。

最后——中药保健品不要乱吃

中药保健品是我国特有的,可能是由于大部分中药材取自于植物或者自然的食材,吃了上千年都“没有问题”,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个就是安全的。

古人没法做药理毒性实验,所以很多中药食材的保健品的毒性没有被发现,比如胖大海,很多人“闹嗓子”都会选择胖大海泡水,一些商家也会告诉你什么润喉、清肺、通便驱火等等,可是胖大海有一定毒性,只是这毒性小剂量人体可以自行代谢,长期过量摄入才会导致问题出现。

那么如何选择和鉴别这些有可能造成问题的中药保健品呢?

首先,要找专业医生,你所服用的这些东西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并且一定问好使用的剂量和时间。

其次,国家早就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应对,为了防止误服或者错误使用,卫生部颁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这些很容易搜索到。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