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姬的一位闺蜜前几天跟我们说,希望我们能讲讲捐献器官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之前我们的文章只是倡导器官捐献,但没有讲过怎么捐献,确实不应该,“不神医堂”应该是一个“少谈些主义,多说点实际”的地方。
▼中国器官捐献的现状如何?
2010年,中国每500万人有一个志愿捐献器官者。到2014年,每80万人中就有一个志愿捐献者。进步是显著的,但离满足需要还差得很远。
▼健康人如何表达器官捐献的意愿?
18岁以上的公民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hina-organdonation.org/),或者所在地的省级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填写志愿登记书,就可以成为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登记的时候可以选择某个特定器官,也可以捐献全部的器官。登记完毕将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卡》,登记人信息完全保密。
▼如果我登记了器官捐献,后来家人不同意或者自己后悔了,可以反悔吗?
可以,随时可以变更或者撤销登记。
▼登记之后,一旦发生意外,器官就一定会被捐献吗?
不一定。最终一例器官捐献能促成,除了要核实志愿信息之外,还需要征得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直系亲属的书面同意,家人不同意也无法进行。
反过来,没有登记自愿捐献器官的人,在意外身故后,如果家属同意,也能够促成器官捐献。
▼谁去征得家属同意呢?医生吗?
医生绝不能亲自去和家属谈捐献的事,否则很容易被误解为“嗜血的秃鹫等待着那具尸体”。
医生的职责是尽全力抢救病人,在确认抢救无效后,判断病人处于“潜在捐献状态”,将情况向北京市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报告,该办公立刻室派出专职协调员到医院和家属接触。协调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沟通技巧和判断能否捐献的能力。
▼捐献器官会拿到钱吗?
不会,捐献器官是无偿的。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捐献者脑死亡后,有时候需要让器官在体运行一段时间,让受者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的医药支持非常昂贵,这个钱由谁出合适,现在还没有通行的标准。
▼器官捐出来,谁来决定移植到谁身上?
这是大众最关注的公平问题,2010年使用的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正是朝着完全排除人为干扰的方向逐步完善的。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一个器官不能因为等待者有钱或有权就优先使用,最好是根据登记排队的先后顺序,同时结合病情的紧急严重情况来分配。
另外据我所知,器官分配系统存在3个层面的分配:
一是医院系统内的分配,二是区域的分配,三是全国的分配。
假如一个医院内有捐献的器官,首先考虑分配给本医院里最适合的患者使用,如果该医院没有与之匹配的患者,那么就会考虑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医院是否有能与器官匹配的患者,如果在同一区域仍旧没有合适的患者,那么系统就会从全国的患者中找寻匹配者。
这个原则也是考虑到,珍贵的器官要尽量少“折腾”,少长途跋涉,尽量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