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张图片在网络上流传,一位美国急诊医生在某次抢救失败后躲在角落中哭泣,哭完后再擦干眼泪回到岗位中去。这张图片引起了争议与讨论:有人说这样的医生性格太柔弱,感情太丰富会影响到临床判断。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医生充满人情味,值得托付。医生该不该哭,医生能不能哭呢?
这张图片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在乳腺外科轮转时诊治过的一位病人。那是一位25岁的年轻姑娘,毕业后一直在外企打拼而忽视了自检,等来院时发现乳腺癌已经晚期了。
她有着漂亮的长发和大大的眼睛,性格也很开朗,爱笑。可病情毕竟是严重的,在经过了新辅助治疗、手术和术后化疗后的她头发渐渐稀疏,心情也逐渐低落。
病房里上上下下都很关心她的情况,有一天正是她的生日,病区主任和护士长还特意买了蛋糕送到了病房,全体医生与她一起过生日,许愿吹蜡烛。等我轮出科的时候女孩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她的笑容也渐渐恢复,还常常在护士忙碌的时候帮助指引新病人呢。
一年多以后我已经结束轮转定在胃肠外科,这天结束了全部手术已经蛮晚了,再去ICU看一下上午手术病人时发现单人间里全是医护人员,门口小卡上的那个名字我很熟悉。看见乳腺外科的副主任,冲我点点头打了个招呼,随即又摇了摇头。
没有什么感觉,就像早就预见到了这天一样,也没有走进小房间去看一眼,不愿去打扰。做完我的事情后匆匆离开监护室,只是那天下班快走出医院时回头看了眼外科大楼,夜幕下楼顶“仁济医院”四个字灯光闪烁,很是晃眼。再回头时,眼泪已然控制不住。
做医生一辈子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遗憾和惋惜。医生是人不是神,也有着各种情感。怎样的性格才适合做医生呢?是刚毅决断还是细致周详?是感情充沛还是冷酷到底?
记得刚毕业那几年,常常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懂了点书本上的知识就好像什么病都会看似的,对待病人有时会有点居高临下的心态。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累积的同时却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对疾病敬畏,也越来越会和病人及家属聊些医疗之外的家常。正是那对疾病的敬畏,而不是畏惧,才会促使医者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断学习,渴望医学技术的前沿。也正是那情感,而不是冷漠,才会促使医者始终渴望与病人站在一起,共面危难。
其实都没有固定答案,一百位医生就有一百种性格,有一百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像那眼泪,它既不代表软弱,也不代表悔恨,它更表达的是关爱,是医者全情投入后的自然流露。只要这情感不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治和决断,那,有何不可呢?
作者:卞正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