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志明 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原标题:《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选择》
一位年轻患者到牙科诊室就诊,之前并没有看牙医的经历。医生听完主诉及检查后建议立即拔牙,并告知拔牙有一些风险,要注意止血,以后还要复查并有一些修复治疗。
患者没考虑过拔牙还有风险及后续的一系列麻烦事,就犹犹豫豫、无所适从了,问医生说:那我到底要不要拔掉?医生说,建议拔掉;患者一想到风险和麻烦又开始为难了,再三和医生讨论要不要拔掉这个问题。医生有些无奈了,看看外面长长的候诊队伍,略带调侃地说:“没关系,我们这里不是旅行团,一旦报名无法取消;这里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什么时候想拔都可以,拔掉才收费。”
听着他们的对话,既好笑,又替他俩着急,好在医生态度不错,患者也很温和。作为同行,我有点担心医生一着急说出大实话:赶紧决定下来,别磨磨唧唧的,拔个牙还那么多废话。外面还有那么多人在等呢!
这位牙科医生重视的是病牙,考虑的是如何处理,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发展情况做出决定;患者并非不理解医生的建议,其实她想进一步了解拔牙过程的一些细节及后果如何,需要医生一些口头上的安慰和心理支持,从而有助于自己做出拔牙的决定,因为拔牙的工具和动作看上去都挺吓唬人的。
于是,患者就表现为不停地分析衡量拔牙的好处与坏处(危险、麻烦),在拔掉还是不拔这两种选择之间摇摆,很难决定。
好在拔牙毕竟不是严重挑战,医生适当安慰、鼓励一下,这位患者就接受了医生的建议。遇到一些危及生命和影响重要器官功能的疾病,患者更是难以选择,于是我们经常遇到从不同大医院辗转而来的肿瘤患者。
并非之前就诊的医院无法诊治,患者们是抱着“听听不同专家的意见是否一致,再做选择”的想法而来的。这既是人之常情又听上去挺聪明的办法,也有合理的地方,谨慎一些总是不错的。
不过只要有20%的中国患者这么重复就诊,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就诊数量了,我们已经习惯而无动于衷,这却是可以把美国吓坏的数字,美国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看病问题。
患者总是希望医生能一下子提供明确无误的决断,避免自己去做困难的选择,但很多情形下,迫不及待、满怀焦虑的患者却得到这样不痛不痒的回答—“这要看情况需要”,这是医生的职业回答,在患者看来医生从来不把话说死,有推脱责任之嫌;另一方面,病情复杂多变、存在多种可能性,真的得看情况而不断改变判断和建议。
经年累月与疾病打交道,医生的经验、观点、风格逐渐形成,并且日益清晰,但医生主要考虑的是疾病的症状、原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至于患者的疑虑、不安、恐惧和抵抗,虽然能引起医生的同情,但在医生衡量各种治疗的利弊时基本等于零,因为这是患者普遍存在的弱点,容易理解却也容易忽视,在疾病诊疗分析的天平上几乎没有它们的重量。
我们希望医生提供建议时能理解和重视患者的疑虑和不安,但患者也需要了解,你所恐惧和抵抗的,别人不一定能懂;医生只能提供建议,而且很可能提供两种无法分辨优劣的选择,选择还得靠患者决定。
相关阅读:
增加寿命的3种行为,喝水第二,运动第三,第一很少有人做到
这种酸奶无需冷藏就能保存6个月,它为何如此“优秀”?
常用这几招50岁年轻如少女!
别拿大枣盲目养生,糖尿病人3个时间吃枣,等于再喝糖水
女人养生不可忽视保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