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正儿科邓礼:带您认识新生儿黄疸

  一、黄疸的概述及分类

  几乎每位新生宝宝生后均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皮肤和巩膜(白眼球)发黄的现象,我们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新生儿黄疸”。有的孩子(占绝大多数)表现很轻,很快消退,对身体无任何不良影响,通常不需要医学干预治疗,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的孩子(仅占少数)表现得很重,消退很慢,对身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往往需要医学干预治疗,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严重者(极少数)可以损害到大脑而致残,留下脑瘫、终身智力落后、耳聋、抽搐、抬头无力、流口水等后遗症,医学上称这种严重的现象为“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那黄疸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黄疸的产生

  宝宝尚未出生前为了从妈妈那获得足够的氧气,往往体内的红细胞会明显增加(注: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出生后宝宝可以自行呼吸并且很方便地给自己提供氧气了,体内不再需要大量的红细胞,于是多余的红细胞会出现自行破坏的现象。破坏了的红细胞会分解出大量胆红素,使得体内胆红素水平增高。胆红素是代谢废物,血中的胆红素需先经过肝脏的处理,然后被转移并排泄至肠腔,最后在肠道中正常细菌群落的帮助下随大便排出体外。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发育不完善、肠道正常菌群不足、有些新生儿大便排出延迟或大便次数不多等因素,使得过多的胆红素不能被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就象黄色染料一样,随着血液的流动,会把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染成黄色,于是就发生了新生儿黄疸。此外,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喂养不足、体重丢失超过出生体重的10%等因素,由于在不同程度或环节上干扰上述胆红素代谢途径,也可引起明显的黄疸。黄疸一般先起于面部,随着程度加深,逐渐波及躯干,乃至全身。

  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评估

  生理性黄疸

  通常宝宝出生后第2-3天开始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第4-7天达高峰,足月新生儿10-14天左右消退,早产儿可推迟至3-4周消退;且随出生胎龄/体重、生后日龄、人种不同,每位宝宝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能超过一定的上限值;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不能超过85umol/l(5mg/dl),即黄疸进展不能过快;宝宝的一般情况良好。此种情况即为“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医学干预治疗的,但需要密切观察及监测黄疸变化,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病理性黄疸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家长应带宝宝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

  1)黄疸出现时间过早,即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尤其是刚出生几小时出现的黄疸;

  2)黄疸进展得很快,迅速加重到全身(即每日血清胆红素上升超过85umol/l(5mg/dl);

  3)黄疸程度很重,不仅颜面、躯干、四肢均发黄,同时手心、足底也发黄,孩子皮肤呈金黄色;

  4)黄疸消退延迟,即足月儿两周以后、早产儿四周以后黄疸仍未消退,或者黄疸消退以后又重新出现;

  5)宝宝皮肤颜色呈暗黄色,或大便颜色呈白陶土样(灰白色)。

  四、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很多,有药物治疗、光疗、换血治疗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前述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发生,避免不良后果。根据黄疸的程度、病因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其中最常用而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光照疗法(即光疗),光疗中又以蓝光治疗最普遍、安全、有效,它能有效地将血清胆红素进行转化并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当然,在光疗同时可以辅以药物治疗协助退黄。黄疸程度极其严重者,同时需要换血治疗。

  五、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出现母乳性黄疸,至今具体原因尚不十分明确,考虑可能与母乳中含有的一种葡萄糖醛酸酶干扰了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关,黄疸一般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停母乳喂养,反而应鼓励越早越频繁的母乳哺喂(建议喂奶最好每日10次以上),因为早期多次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宝宝排便,促使体内胆红素的排出,有助于退黄。母乳性黄疸期间应注意监测胆红素浓度变化,严重达到光疗指征者可进行光疗。

相关阅读:

把爱藏起一半
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品质
如何改掉宝宝的不良行为
教你培养孩子爱劳动的策略
9计绝招让孩子听话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