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13岁时的身高吗?恐怕你的父母也不一定能记住这个数字。但对于今年27的山东小伙子李想来说,他终身都会记得那个数字:106cm。
李想的父亲身高176cm,母亲164cm,哥哥的身高超过180cm,健健康康的一家人,唯独这第二个孩子的个头这么矮,这个问题成为全家人心中永远的疼。
“我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发烧,身体一直不好,到我5岁时就几乎不长个了,医生诊断为矮小症。”
在中国,一个正常的13岁男孩中位数的身高值是156.3cm,有些已经超过160cm,有的甚至已经达到170cm,而这组数字还是2005年中国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的数据。
随着中国人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母亲怀孕时精心的保养、孩子出生后充足的营养,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男女孩子的身高都超过了他们的上一代。人们对这种情况似乎也感到习以为常,姑娘们找对象也将身高180cm当作一个条件。
但对于李想的父母来说,他们只求孩子能长成像个正常人,绝不能让孩子像一个袖珍人。在连续十年的激素治疗之后,李想一共长高了70公分,如今的个头已经达到1.76米。
“小矮人”本可长成“大高个”
32岁的全国矮小人联谊会会长逯家蕊身高是1.16米。她穿着深蓝色的连衣裙,一头披肩长发在脑后蝴蝶结扎起来。大学毕业、英语八级的逯家蕊告诉我,由于治疗晚了,失去了治愈的机会。如今她希望,能够告诉更多矮小症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
“我想长高不是为了高大帅气,我只想追求有一个正常人的生长环境,能够像大家一样,在街头不被人围观。”全国矮小人联谊会副会长魏泽洋告诉我。
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罗小平介绍,目前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高达9.9%,总数居全球第二。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所有矮小人口中,4~15岁的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700万。目前,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不到3万名,治愈率不足1%。
我们许多人从小都听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但艺术作品中的浪漫不能替代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在生活中也见过矮小人,从背影看以为是一个孩子,但转过去看到一张成人的脸时,心头总会一咯噔,不禁在心里问:他们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是营养不够吗?他们的父母没有带他们去看病吗?有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药呢?
罗小平告诉我,患者多、认识少,接受正规治疗者寥寥,这是我国矮小人的群体现状。社会、家长的认知水平不够、有效药品被误读、依从性差、虚假增高产品的误导宣传等,都是该病未充分诊治的原因。
“骨龄决定身高增长潜力,而不是取决于实际年龄。”罗教授强调说:“人体的长高关键在于长骨的增长。当骨骺线闭合后,即相邻的两个长骨‘粘’在一起后,大多数人就不会再长高了。因此,孩子越小,骨生长潜力越大,所用药物剂量小,治疗费用相应减少,因此家长应及早就诊,规范治疗。治疗矮小也要找准原因,引起矮小的疾病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等等。”
做合格的家长,我们需要知道的更多
身高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命的质量指标。还有一项调查显示,97%的父母不知道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65%的家长在孩子身高偏矮时,会考虑使用增高保健品,甚至盲目进补;30%的家长在孩子生长发育迟缓时,盲目乐观,固守“晚长”的老观念。
我就是这样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也想着“二十三,窜一窜。”我儿子出生时体重3.5kg,很正常,但身高只有48.5cm,大夫说,孩子个子偏矮,最高只能长到170cm。对此,我们全家人都没有在意,因为我和先生的个子都不是很矮,怎么会相信孩子不能长过170呢?现实就是如此。儿子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和身高一直排在前三名,到了23岁也没有“窜一窜”再长高。
如今,被医生说中了的刚刚170的身高,的确已经对他找对象产生了影响。他也自嘲说:“从身高来看,我属于人们说的三等残疾。”
心理和身高一起“矮一截”
当孩子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第三百分位数或两个标准差(-2SD)以下时,即为矮身材或身材矮小。
罗小平教授打了一个比方,将100个同性别、同年龄的孩子由高到低排队,排在最后三名的即为矮身材。
事实上,身高不足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些阴影,而对于这些“袖珍人”而言,身高更是终身之痛。
“我们的生活非常难,即使是打出租车,司机也会认为我们是小孩没有钱而不停车拉我们。”逯家蕊说道。罗小平教授提出,据调查,90%的矮小症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内向等心理或行为障碍,可能影响到升学、就业和婚姻。罗小平教授呼吁,家长及托幼机构或学校应随时关注孩子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生长偏离,一旦明确孩子身材显著落后即应及早就诊,规范治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