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了不哄就会变坚强?你想多了

朋友圈里有不少对新当上爹妈的朋友发一些父母的自我修养,比如“如何回应孩子”“如果接纳孩子”的文章。从他们频繁转发的主题中,也感受到一丝焦虑:仿佛在养孩子这件事上一招不慎就满盘皆输了;仿佛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父母能给孩子的就是他今后能仰仗的一切。

在婴儿时期,孩子的世界确实似乎只有父母,但这种感受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说是错觉。而这一时期的父母们主要关注的是“孩子哭要不要哄”这一类如何回应孩子的问题,心理学上,也就是如何建议健康的依恋关系。

作为最广为学习型父母所知的概念,依恋指父母和婴儿建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

经典依恋理论我们耳熟能详:从母婴关系中可以观察到婴儿有三种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型(婴儿对离开后又返回身边的母亲态度坦率亲昵)、焦虑回避型(婴儿对离开后又回来的母亲无动于衷)、焦虑抵抗型(婴儿寻求和母亲亲昵但表现出怨恨)。

通常认为形成安全依恋的婴儿日后也有较强适应能力,较易保持精神健康,成长体验也会较为快乐。其他两类当然就是各有各的膈应了。这一煽情且简单明了的结论当然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不经意间与弗洛伊德并列成为当下流行心理学话题“你的问题都源于早期经历”的引用经典之一。而这也成为了爸妈们心中一根紧绷的弦:听说孩子最早的创伤就来源于大哭时没有得到回应那个崩溃的瞬间;听说早期和母亲的依恋模式会影响以后孩子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简单来说和妈处不好以后就可能谈恋爱不顺利一辈子单身了。

怎么办?那必须努力建立起好的依恋关系啊。因此一系列要不要回应孩子哭,怎么回应孩子的焦虑应运而生。

但是不要忘记,首先,早期研究就证明,百分之六十的孩子都能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剩下40%分属于焦虑型和回避型的,其天生气质倾向于此,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能坦率接受;第二,依恋关系如何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气质匹配,强扭的瓜不甜,坦率接受“我和我的孩子合不太来”,反而更轻松;最重要的是,早期的依恋关系是不是真的影响那么大呢?未必。许多研究青春期依恋关系与婴儿依恋模式的结果已经证明,这种对应关系是否存在很难定论。

有研究表示,成长中遭遇过重大生活事件(比如父母死亡)的青少年依恋模式与童年相关度低,反之成长顺遂的则相关度相对高。而一些多重依恋的研究也表明,儿童与老师形成好的依恋模式可以弥补不安全的母婴依恋模式,且对社交能力发展有帮助。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早期经验形成的模式是能够被新的经验覆盖或改变的。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最近关于“单身”和基因的研究也表明,能不能好好顺利谈恋爱,和家庭教养影响关系不大。

那孩子哭要不要哄?你能哄当然要哄,什么“别哄让他养成好好睡觉的习惯”甚至“养成坚强的性格”这类,婴儿时期就开始养成坚强的性格您真是想得太多了。但是,也不必抱着“不哄这孩子就完了世界就崩溃了以后就建立不了安全依恋了,恋爱也谈不好了,要一辈子单身了”的焦虑去哄。哄,是因为当下的担心和爱护,至于以后的事,交给漫长的未来。

相关阅读:

把爱藏起一半
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品质
如何改掉宝宝的不良行为
教你培养孩子爱劳动的策略
9计绝招让孩子听话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