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了选择母乳喂养与否的心理门槛,怎样在婴儿每日的日常护理中提供对心理发展有益的支持就是下一个问题了。这阶段常常出现的也是之前提到过的,孩子哭时要不要抱、抱多了孩子会不会产生依赖这样的疑问。
生产后,大部分新生儿会被助产士及时抱到妈妈胸口,鼓励妈妈喂奶及和婴儿进行初次的亲密接触。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皮肤接触,对母亲和婴儿双方都十分有益。新生儿对温暖接触的需求几乎是天生的。早期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就验证了这一点。把初生小猴带离母亲身边,给它们两个机器妈妈:一个提供奶水,但是是铁丝绑成的;而另一个什么也不给,却是柔软的布制成的。小猴子虽然会去铁丝“妈妈”那里进食,平常却宁愿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而对婴儿来说,常接触养育者的体温和肌肤有多重要呢?
另一个知名的罗马尼亚孤儿实验发现,早期在孤儿院长大,因为无人照料而缺乏和养育者的肢体接触的孩子,即使成年后被好的家庭收养,也遗落下了永久的发展和社会功能损害。在孩子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乏肢体接触与交流,婴儿几乎不可避免地在将来出现功能损害,不擅长社会交流、情绪不稳定,等等。
在母婴皮肤接触研究中常常强调袋鼠护理法,也就是让妈妈像袋鼠一样把早产婴儿带在身上,每天皮肤接触几小时,能有效减少新生儿患病几率,还节省烘箱护理成本。所以可见,要抱是小孩子在这一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需求,不仅满足他的情感和温饱需求,也是初步建立他社会交往能力的要素。近期的许多关于母婴皮肤接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在被大人抚摸着的时候,小宝宝会表现得情绪更加稳定,和大人有更多积极的眼神和肢体交流。所以在日常照料婴儿时,多抱抱他/她,抚摸或进行婴儿按摩,就是个简单却能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有些产后受到情绪困扰的妈妈,可能会觉得不大愿意接触孩子。但研究也发现,和自己的宝宝有意识地多进行接触,能改善新妈妈的产后抑郁情绪。所以多摸摸抱抱孩子对妈妈自己的情绪也会有帮助,不妨试试。
那么,是不是带着孩子睡更好呢?虽然袋鼠妈妈养育法益处多多,但都是在有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夜间妈妈带着宝宝睡觉却是对宝宝有很高风险的行为,很容易因为大人熟睡时的疏忽造成新生儿窒息,而这是造成新生儿死亡最大风险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代科学并不推荐带着孩子睡的养育法。
不过,新爸新妈也不用太有压力,觉得不二十四小时抱着就不行。敷衍地抱当然是不好的,如前所说抱的同时和婴儿有交流很重要。那么如何有节奏地掌握抱婴儿以及和他交流的时间长度,不因为过度卷入到养育里,让自身和孩子都感觉疲惫呢?很简单:顺其自然。当发现孩子开始避开你的脸,或对你的行为有回避和推开的动作时,就代表他/她感觉交流足够了,他/她需要个人空间缓一缓,或者他想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这时候就到了放下孩子,做个放松的家长的时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