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季结束了,我们将这个考试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正面的,负面的……回想起遥远的“黑七月”,我们动用一下最近很少用到的“闲聊模式”,谈谈高考的意义,关于过去,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
高考是中国社会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投影。虽说有“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和“为了社会主义建设选拔人才”的区别,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至于它的意义,如果说文明社会都是“考试社会”也许有点极端,但至少在东亚中华文明圈,考试是一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构架。
从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唐太宗开始,考试是一个时代是否和平富裕的招牌之一。停办科举或者高考往往意味着动乱年代来临,而从乱世中重建秩序,首要事情之一就是恢复考试,就像孙中山先生以“五权”理念规划考试院,或者77年恢复高考。
科举/高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跨越阶层的阶梯,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无论再怎么提倡民主共和,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这个社会的确是生而不平等的。阶层就像多级喷泉的一层层水池,而高考就是水管,让下层的水不断有机会进入更高的水池,让上层的水保持新鲜。而如果这个水管堵了,上层的水就会逐渐腐坏干涸,下层的水则会溢出或爆炸。
对于统治者的来说,用这样的渠道可以搜刮笼络下层民众中最努力和聪明的一部分,从而避免他们跑去梁山泊创业。而对于下层民众来说,这则是一个不需要冒掉脑袋风险,就可以靠个人努力脱离出生环境限制的良好方法,虽然比例可能不高,但还是比买足彩中头奖要实际一些,毕竟过程是可控,也有标准可循。
所以先不要天天喊取消高考,它给了很多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也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相对稳定健康的社会。当真取消了高考,如何重新搭建这样良性的社会阶层阶梯呢,就靠创业孵化器吗?
回到育儿媒体的自觉,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自己的下一代和高考的关系?高考是公正的,但它从还是科举那年开始,就不是“公平”的。从总体来说,考试制度,一定是倾向于条件更好一些的家庭。
科举兴于唐朝年间,是为了让寒族平民可以有机会和士族竞争,但即便如此,有唐一代,人口最少的士族仍然把持了科举进士中70%的比例,这和公平性关系不大,是因为教育在古代是一种有钱人的奢侈品。即便是当今,出身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自然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在高考升学上占有优势。
而且随着高考改革,大学自主性加强,招生要求中会加强对个性化教育,综合性素质的要求。结果就是“高考”会更倾向于教育资金充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那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利用好这样的趋势呢?很简单,像“中产阶级”一样的教育孩子。
简单来说,中产阶级更看重稳定性而非跨越阶级,即便希望能更上一层楼,考试、高考也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中产阶级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可能性,让孩子去不断的尝试、出错、再尝试,让孩子在更自由的空间中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从而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这样对于孩子来说,高考的成功不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相对于十几二十年前在黑七月苦拼的我们,下一代肯定会有更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因为我们创造出比二十年前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这让他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和千军万马一起过独木桥,而是回归更本源的意义——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道德修养的提高。如何对待高考和孩子的关系,其实也就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仅仅取决于家长的个人认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