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手上皮破了,明天膝盖又挫伤了。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磕碰经历,但并非每位家长都会科学有效地护理孩子的伤口。据媒体报道,苏州一个四岁小女孩手指受伤后因错误的包扎处理,导致手指末端坏死需要进行截肢。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看到这样的新闻让人痛心。
针对儿童伤口护理的误区,为了让公众了解更多、更科学的伤口护理措施和理念,强生旗下的邦廸品牌近日联合KMedia亲子自媒体联盟开展了“中国儿童伤口护理现状调研”。小编特别挑选了四类“跑偏”的处理方法,让大家引以为戒:
▍一、误区一:果然心大型
调研显示,29.43%的家长认为,“小伤口不用管,让宝宝一个人静静”。
事实真相:小伤口如果不护理好,不仅伤口好得慢,还可能引发炎症、感染、留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二、误区二:顺其自然型
调研显示,33.11%的家长认为,“小伤口不用包扎,敞开通风好的更快,‘晾晾’更健康” !
事实真相:开放伤口接触到细菌、污水的可能性更大,容易继发感染和二次伤害,影响伤口愈合。
▍三、误区三:大差不差型
调研显示,关于影响伤口愈合的最重要因素,有59.62%的家长认为是伤口处有细菌感染。尽管如此,却有63.05%的家长不知道有杀菌创可贴的存在。另外还有3.26%的家长认为,“市面上创可贴都差不多,眯着眼随便选一个就行”。
事实真相:创可贴其实分成很多种,能防水的,能杀菌的等等,需要仔细为宝宝挑选合适的创可贴。
▍四、误区四:惊天动地型
调研显示,10.54%的家长认为,“出血时,上止血药是第一要务”。
事实真相:小伤口,人体自身就能止血;使用止血粉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比如刺激伤口,不利于二次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的伤口时,对于是否要采取杀菌措施存在着困扰,有的父母认为小伤口杀菌可有可无,有一些父母想到了要杀菌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伤口好起来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1、炎症期:受伤瞬间开始,持续3-6天。
2、生长期:从受伤后1周开始,持续2-3周。
3、恢复期:从受伤后的2-3周开始,可持续数月,甚至2年。
▍下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三个阶段的状态:
看了上述信息,大家不难发现,炎症期是整个伤口愈合周期里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这个时期如果细菌感染,将把整个愈合周期拉长。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杀菌来缩短炎症期?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伤口杀菌成分-苯扎氯铵。苯扎氯铵是医院、手术常用的广谱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能力,对皮肤无刺激性。它用于手术前皮肤的消毒,黏膜和伤口的清洗消毒,创伤和烧伤感染的治疗,以及手术器械的消毒和保存。
临床试验证明,苯扎氯铵有较强的杀菌控制局部感染作用,有助于加速创面的愈合,是临床消毒抑菌的常用治疗药物。认识到苯扎氯铵的杀菌功能,邦廸创可贴将其入其内侧黄垫上,对伤口进行杀菌防感染。
此外,如果伤口发生流血,不要认为流血是坏事,它可以帮助清洁伤口;而且人体自身就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止血小能手,小伤口会自动止血。如果伤口情况一定需要止血,也尽量不要用止血粉,否则会刺激伤口,还会遮盖住伤口,不利于之后再次处理。建议可以使用含苯扎氯铵成分的创可贴,比如邦廸苯扎氯铵贴,给予伤口处一定的压力,让杀菌、止血一举两得。
最后,小编要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最容易感染的第一阶段!记得杀菌防感染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