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同时伴随现代医疗手段的进步,很多个人或单位都会每年组织健康体检。体检项目繁多,但大多数项目中都缺少不了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系列。通过血液中消化道肿瘤指标的检测,是否真的能实现对消化道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治?
是指肿瘤组织产生的可以反映肿瘤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
在正常或良性病变时,其几乎不产生或只是低水平产生。这些肿瘤标识物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患者的器官组织、体液(血液、腹水、胆汁等)以及尿粪排泄物而发现。
在普通的健康体检中,消化道肿瘤指标是通过抽空腹静脉血化验进行检测的。
因消化系统涉及的脏器比较多,包括食道、胃肠、肝脏、胆囊、胰腺,因此相应的肿瘤标志物也是种类繁多,并且有时其中一个器官发生肿瘤,会同时伴有多个肿瘤指标升高的现象。
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CA19-9、 胃蛋白酶原I和Ⅱ、 糖类抗原CA72-4、 鳞癌相关抗原(SCC)等。 这些消化道肿瘤指标主要包括:
这是目前公认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指标,因此它升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常见于活动性肝炎、肝癌及个别胃癌,发生肝转移的病人也会发现AFP的增高;
另外,在先天性恶性畸胎瘤和生殖腺肿瘤患者,AFP也明显增高。
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较低。
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CEA均可增高,如食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
非肿瘤性疾病,如肠道炎症、结肠息肉、肾功能不全,以及吸烟、妊娠等,CEA都可升高。
故CEA检测非常广泛,是辅助判断消化道肿瘤发生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这是目前对胰腺癌敏感性最好、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
临床上常用来辅助诊断胰腺癌,以及监测肿瘤有无复发。
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下降,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以及胃癌有很高的价值。
这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记物,在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癌中都会升高。常常与其他肿瘤指标联合检测。
主要反映组织学类型为鳞状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最常见是肺癌和食管癌。
通过上面这些指标检测,临床医生能够发现一部分早期肿瘤,但根据多年国内外检查并跟踪随访的数据来看,每项检测都有它的局限性。
有些指标过于敏感,即便这个患者没有肿瘤,只是在脏器存在急慢性炎症或良性病变时,指标也会明显升高;
有些指标特异性差,当它升高时,医生很难判定患病的脏器到底是哪一个。
同时,每个患者的个体也有差异。
因此,有时需要联合检测多个肿瘤标志物,以提高对疾病推断的准确性。
随着体检的普及,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日渐增多,常常会有病人拿着体检报告上轻微增高的检测结果来就诊,惶恐地认为自己得了“癌症”。
其实,所谓的“癌指标”只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单一的肿瘤指标轻度升高,尤其是仅一次检测升高,并不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不需要过分担心。应在不同的正规医院再次复查确认,由医生根据病人病史、家族史等情况,如果需要则进一步进行影像学及内窥镜的检查。
此外,并不是每个肿瘤患者血液中的肿瘤指标都会升高,也不是有肿瘤指标升高就确定了肿瘤的存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查、随访。
曾经有过肿瘤手术史的病人则需要定期监测,以观察手术疗效及复发的可能。
相关阅读:
如何教给孩子大道理
40名高考状元还原一个现实:真正好的教育,真得需要“拼爹”
健康大讲堂的上线是为什么?全新健康科普栏目
脸部皮肤干燥如何自救好
1分钟测一测腰龄水平 测测你的“腰龄”是否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