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痛苦,你为何不愿挣脱

43岁的阿美(化名),在思虑万千百转千回之后,终于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医生,我的丈夫一直对我家暴,我快受不了了!我们还有孩子,家人不希望我们离婚……”

在对阿美的婚姻情况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咨询师发现,虽然这个家庭当中有太多事情让阿美无法忍受,她依然觉得自己能习惯于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家的安全感。与其说她抵抗不了丈夫对她的打骂,不如说,她除了待在这儿,离婚后的自卑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更让她感觉到彷徨无助和恐惧不安……

通过对阿美的心理分析,咨询师发现了她内心世界的这种感受,可以用“继发性获益”来解释。那么,到底什么是继发性获益呢?

 
需要和冲突

由浅入深,我们先来看看和继发性获益密切相关的:人类的需要和冲突每个人都是有需要的,都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更自主、更快乐、获得更多社会认同。心理学家马洛斯归类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类需要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级的,涉及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精神世界。这些需要被满足,必然要求人做出一定的改变,有改变的要求,就必定存在心理冲突。

这些需要之间也会有冲突。冲突的种类有四类。双趋型冲突:AB两个目标只能选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型冲突:AB两个要避免的目标只能避开一个,两相其害取其轻。趋避型冲突:一个目标本身让人想接近但是又冲突,比如想打电话给喜欢的人又怕喜欢的人对自己冷淡。多重趋避型冲突: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带有接近回避型冲突。

 
冲突导致焦虑

无论人的心理需要是哪一类冲突,选择就意味着可能会丧失某种已经获得或者可能获得的利益,那么在这样焦虑持续的状态中,避免选择,就可以避免丧失。案例中的阿美,求助于咨询师,宁愿他人帮助她做决定,她自己也不要做决定,她承担不了那些决定背后的责任和风险,她宁愿待在原地,“享受”那些似乎是用自己承受家暴“换来”的“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继发性获益

既然人的需要会导致冲突,那么人通常是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些冲突的呢?

举个例子来说,在那些亲人意外去世后哀伤没有被处理妥善的家庭中,某个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症状,比如哭泣不止、对未来无望感、记忆闪回,在行为上不能参与日常活动,通过这种心理症状,把那些无法言说的哀伤得到了间接的呈现,才可以基本维持他内心冲突的平衡,获得情感上的解脱。这个叫做原发性获益,即因为症状的出现而使各种心理冲突处于平衡之中。这可谓是一种妥协形成,即使症状本身是令人痛苦的。

作为妥协,生病可能是他们潜意识不得不做出的唯一选择,这与期望获益无关,而与自我惩罚有密切的关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发性获益。

以上是大众能理解,也比较常见的处理情绪冲突的表现,还有另一种,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继发性获益。

按精神分析学说,继发性获益是指以症状来摆布、操纵或影响他人而获得实际利益。所涉及的益处,是和该症状间接相关的。比如一个人患病后便具有患者身份,常常不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因为患者觉得自己可以享受权利,受到亲友的关怀和照顾,配偶轻易不能离开他,否则有抛弃病人的道德谴责。

又比如,某女孩通过生病,而得到了父母的额外关注。她没有力量去直接获得父母的爱和呵护,但症状的出现却使她有了充足的资本。这些都属于继发性获益,这种“继发性获益”使得患者对治疗充满阻抗。症状本身足以说明任务未完成并非他本人的过错,症状的出现间接免除了繁重的负担、责任或痛苦,即,症状能带来额外的好处。

当然,案例中的阿美的故事更复杂些。父亲过早离世,她是被其他孩子欺负着长大的,她的内心深处渴望着被保护,在遇到这个强有力的、暴力型的、打架斗殴(虽然也会打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即便自己过的委屈,她还是不愿离开,因为这个丈夫满足了她童年因为丧失父爱而总得不到保护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相关阅读:

对情绪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情绪也需要进行合适的锻炼
让焦虑烟消云散的7种方法
严重失眠了怎么办,应该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不好吃什么好 几种食物帮助你改善睡眠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