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一说到肠易激综合征,就知道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表现就是腹泻主;其次就是便秘;很多时候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总是腹泻便秘一起发生,特别影响生活,肠易激综合症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肠道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病理基础的、独立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的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的生理反应过度或出现反常现象。过去称此病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等。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多见于青壮年成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2。50岁以后首次发现者极少。
一、症状
1.腹痛 可发生于结肠任何部位,以左髂窝左中下腹区较为多见,常伴腹胀,在排气、排便后腹痛缓解。
2.腹泻、便秘 常为含黏液的稀便,有时可有量较多的黏冻样分泌物排出。有的病例有便秘,粪便呈羊粪状或栗子状,腹泻可与便秘交替。
3.神经功能症症状 常伴焦虑、紧张、失眠、乏力、气急、心悸、手足多汗、血压偏低、头面阵热和头晕、头痛、胸痛、背痛、呼吸不畅、尿频、尿急等症状。
4.消化不良症状 如食欲减退、腹胀、不适、恶心、呕吐。
二、体征
1.有时可扪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或粪块、结肠区轻度压痛。
2.肛门指检提示括约肌张力增高且患者有痛感。
三、临床分型
IBS罗马Ⅲ专家委员会选择了粪便性状这一有较明确病理生理基础的指标,将IBS亚型的分类依据简化为仅依据粪便性状指标来进行分型。据此将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又称交替型)和不定型(IBS-U)。
1.便秘型IBS(IBS-C) 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25%。
2.腹泻型IBS(IBS-D) 至少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硬粪或干球粪<25%。
3.混合型IBS(IBS-M) 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至少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即腹泻与便秘呈间歇交替出现,有时以腹泻为主,有时以便秘为主。
4.不定型IBS(IBS-U) 粪便的性状异常不符合上述IBS-C、IBS-D、或IBS-M标准。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也是所有治疗方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在这种关系中,医生需注意倾听、分析解释、明确问题和期望、给予答复,并使患者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使患者树立信息,增加信任,从而减少患者的就医次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饮食治疗:临床经验和研究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加剧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因此,健康、平衡的饮食可助于减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胃功能紊乱症状。①原则: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该避免以下因素:过度饮食、大量饮酒、咖啡因、高脂饮食、某些具有产气作用的蔬菜、豆类等、精加工面粉和人工食品、山梨糖醇和果糖。②调整膳食纤维及纤维制剂:如谷物、水果、蔬菜、种子、坚果和豆类等主要膳食纤维。主要用于便秘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般从低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并应个体化。
3.药物治疗:尽管现在尚没有一种药物能完全有效的治疗各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但有不少药物可以不同程度有针对性地控制肠易激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常用药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溴丙胺太林、匹维溴铵、曲美布汀等。②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复方地芬诺酯。③导泻药。如氧化镁乳、乳果糖、山梨醇等。④益生菌。⑤抗精神病药。如地西泮、阿米替林、帕罗西汀。
4.心理和行为治疗:许多研究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标准心理以及催眠疗法对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1.针刺疗法
处方: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腰背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肓门、志室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天枢、气海、阴交、石门、关元等;第三组取骶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八髎穴、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第四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穴位,如三阴交、公孙、阴陵泉、复溜等;第五组取下肢前外侧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内庭等。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组、第五组的穴位配合使用。这两种配穴方法交替使用,每次选用双侧10-14个穴位。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的毫针。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较强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10-30秒。
2.灸法
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位于腰背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肓门、志室、八髎穴、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天枢、气海、阴交、石门、关元等;第三组取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公孙、阴陵泉、复溜等。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每次使用一组,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灸,或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天枢可施灸20-30分钟。可加灸神阙20-30分钟。每日治疗1-2次。
3.耳穴贴压法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主穴:取一侧的大肠、直肠、神门;配穴:取另一侧的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相关阅读:
胃很怕的5个习惯 很多人几乎每天都在做
减肥不当会导致胃下垂
天天吃辣的人和不吃辣的人,谁更健康?告诉你真相
5种食物吃了不发胖还饱腹,不知道太可惜
男子平均一天吃4个鸡蛋胆囊长满结石,吃鸡蛋真的会导致胆结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