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中,虽然茶、酒、盐是配角,但可别小看他们的作用,吃对了对身体是宝,吃错了也会埋下健康危机。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介绍说。
酒:过量为毒适量为药
俗话说“小酒怡情,大酒伤身。”汪芳介绍到,喝多少剂量决定了酒是“药”还是“毒”。适量饮酒不仅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对身体和疾病起到一定的保健治疗作用,但是如果饮酒过量,就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适量饮酒带来的心血管保护效应主要源于酒精本身。酒精通过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炎等机制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那么喝多少才算是适量饮酒呢,如果以人群心血管获益最大、风险最低的饮酒量界定为适量饮酒,建议女性平均每日饮酒量不超过一个单位(约含12g酒精,相当于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45毫升的40度或30毫升的50度烈性酒),男性不宜超过2个单位。
专家提醒:白酒bye bye!红酒才健康?
相比高度烈性白酒,很多人普遍赞同红酒更加健康。其实从心脏保护作用的效果来看,关键不是酒的颜色和类型,而是饮酒的形式和规律性。
基础研究发现,红葡萄酒含有类黄酮和白藜芦醇等抗氧化剂,能够改善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但要获得有效剂量的白藜芦醇需要每天饮用超过60升红葡萄酒,因此日常量的葡萄酒益处与其他类型的酒差不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比起烈性酒和啤酒,红酒独具特色和内涵,喝起来会更有感觉——“一杯红酒配电影,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连流行歌曲里的惬意都这么简单。
盐:多了伤身少了不好
随着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不断壮大,日常饮食少盐控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有这么个现象,晚上吃菜吃咸了,老感觉“叫水”喝。这是因为食盐摄入过多,会因渴觉的加强而饮水过多,这时喝进去的水不会排出体外,而是进入血管,使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和血管硬化。另外,摄入太多的盐还会改变血液中的钠钾比例,增加血液渗透压,随之而来的更多的负面影响。
但是盐也不能少吃,汪芳分享了身边的故事,一位患者的亲戚因为高血压的原因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生活中能不摄入食盐就不摄入,由于长时间克制盐的何如,最后出现了脑水肿而晕厥。
汪芳强调到,控盐要适度,切记物极必反。食盐中的钠离子是神经系统中的传递信息的必备物质,肌肉收缩和心脏跳动都与钠离子有关。所以,机体缺盐的话,神经系统就会非常衰弱,初期症状就是乏力,不及时改变饮食的话,还会出现严重的低钠血症致脑水肿甚至死亡的案例。
专家提醒:控盐有妙招
人们很多的饮食习惯是多年来累积传承下来的,比如不少人没有咸菜吃不下饭,四川人每顿饭都喜欢吃辣。其实我也实践了几个控盐的简单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大家不妨尝试一下:
炒菜时多用醋、柠檬汁等酸味调味汁,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这不仅改善食物的口感,味道会更鲜美。
对于不咸吃不下饭的人来说,多吃有味道的菜,如洋葱、番茄、青椒和胡萝卜等,食物本身的味道能让你暂时忘了“不够咸”。
一顿饭吃到尾声的时候,口腔里盐味已经累积得足够多了,这时即使喝没放盐的最后一道汤也能津津有味。
茶:茶多酚是个多面手
茶叶中具有的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和咖啡碱等成分,具有调节脂代谢、糖代谢、血液流变特性和血管弹性作用,能够预防高血脂、高血糖、血栓及各种因素引起的心脑损伤。
其中,茶多酚还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都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导致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液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汪芳说到,临床观察茶多酚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等血液流变异常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等。研究发现,长期饮茶的患者中近4成毛细血管脆性不同程度地降低。
但是也要提醒大家,茶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天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比较适宜。对于经常处于高温环境、接触毒害物质较多的人,一日因茶量可增至20克。常吃油腻食物、喜好烟酒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叶的用量,不过对于孕妇和儿童、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要相应减少。
专家提醒:酒后饮茶?no!
酒精对心血管的刺激毋庸置疑,浓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
很多人习惯于以茶解酒,其实酒后饮茶会使心脏收到双重刺激,兴奋性增强会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心脏功能不佳的人来说,酒后饮茶并非明智之选。
酒后饮茶的害处还有很多。茶碱产生利尿作用,体内酒精转化的乙醛尚未完全分解,此时茶碱会因利尿作用而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的刺激性很大,甚至会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总体来说,茶的养生防病功效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我也很推荐大家适当饮茶。不过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还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毕竟茶只是茶,不能当药吃。
相关阅读:
小心“啤酒、烧烤、小龙虾”埋下胰腺炎隐患
有哪些“食物刺客”要远离?(一)
合理规划饮食(四)
有哪些“食物刺客”要远离?(四)
有哪些“食物刺客”要远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