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病人超过1.8亿每年致死600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0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0.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8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41%,患病人数增加约9000多万人,在中国每年有600万人死于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

  每年的10月8日即为高血压日,是在1998年,我国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而设立的日子。而在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出现广泛化和低龄化的今天,高血压日的活动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

  高血压是世界上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患有高血压。对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来说,舒张压每上升10毫米汞柱,因心脏病致死的风险就会加倍。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健康问题,在最近13年里,只有一款治疗高血压的新药在2007年问世。而已有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对药物的抗性也成为限制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高血压仍然是临床上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还有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习惯也会对高血压产生影响。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除了服用降血压药之外,适度的体育锻炼、喝酸奶和针灸等也有助降低高血压。为此,生物谷小编就这些方面进行一番盘点,希望读者更好地了解高血压,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血压。

  1. nat genet:科学家鉴别出44个和高血压风险相关的新型基因位点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鉴别出了44个和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型基因位点,相关研究或为开发新型疗法来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希望。

  高血压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的倾向,大约一半的高血压发病风险都归咎于遗传,此前研究中鉴别出的大约60个高血压基因中仅有2%的基因有引发个体高血压的风险。为了鉴别出额外的风险突变体,研究人员利用新型的基因分型实验对超过20万个基因突变体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同时结合了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提出的一些数据。研究者利用外显子组芯片对超过32.7万名个体的基因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了31个新型的基因位点同高血压发病风险直接相关,同时还发现了钠尿肽受体1的罕见基因突变,钠尿肽受体1是两种名为钠尿肽蛋白的受体,而钠尿肽蛋白能够舒张血管并且控制钠外排,此前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钠尿肽和高血压风险直接相关。

  外,研究人员还利用了一种名为cardio-metabochip的实验技术对73项研究中超过34.5万名个体的数据进行分析,该技术能够测定和心血管和代谢特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结果研究者发现了66个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有17个新型的基因位点。上述研究中研究人员共鉴别出了4个风险相关的位点,最终得到了44个新型的高血压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

  最后研究者newton-cheh表示,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了许多高血压患者以及超过100个高血压的风险基因,我们推测,仍然有很多个风险基因需要我们去探索;因此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来寻找更多风险基因,并未开发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途径提供帮助和线索。

  2. nature子刊:治疗高血压的新靶点

  日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和afferent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研究人员联合发现了一个治疗高血压的新策略。他们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不是靶向心脏或者肾脏中的常见靶点,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位于颈部的颈动脉体(carotid body)。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 研究人员发现嘌呤p2x3受体(purinergic p2x3 receptor)在患有高血压的大鼠的颈动脉体中水平是正常大鼠的5倍。嘌呤p2x3受体是以atp为配体的离子通道,能够调节传入神经的敏感度,而atp正是介导颈动脉体对缺氧状态反应的神经递质之一。当研究人员给患有高血压的大鼠服用一种特异性的p2x3抑制剂后,他们发现大鼠颈动脉体的兴奋程度降低,交感神经活系统的活性下降,大鼠的血压也显着下降 。在高血压患者身上,研究人员同样发现颈动脉体中p2x3水平显着上升。这意味着,以p2x3为靶点的抑制剂可能在高血压患者身上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3. chem & biol:揭秘治疗高血压的新型靶点

  近日,一组来自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特殊分子可以对损伤的血管组织实施“抢救”,与此同时该分子还会保护血管的健康;这或为开发副作用较小且高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hemistry & biology上。

  研究者dostmann表示,在美国,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至少影响着大约三分之一人的健康;当研究者酶类cgmp的靶点蛋白激酶1α(pkg 1α)的原子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时,他们发现,对该结构进行解析或可帮助理解该酶的开启和关闭过程,研究者假设这种酶类不仅可以被天然激活子(cgmp)所调节,而且可以被一系列经过仔细设计的合成肽所调节,随后研究者通过合成并且证实了短链合成肽(s-tides)可以有效调节pkg的活性,s-tides可以激活和pkg 1α激活相关的生物信号组分,从而抑制促进高血压发生的压力诱导所引发的血管收缩。

  研究者dostmann说道,类似于硝化甘油的药物,比如药物伟哥,其最早用于治疗高血压,还有adempas药物用于治疗肺动脉高血压;这些药物都可以在上述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将细胞内部的cgmp分子维持在升高的水平,相比较而言s-tides却并不能改变内源性的cgmp水平。该研究为开发药物治疗平台提供了关键的一步,研究者dostmann指出,1α cgmp依赖的pkg和癌症、肥胖、慢阻肺以及多种形式的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而且涉及该机制的信号通路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药物开发的靶点。

  4. circulation:科学家史上首次发现高血压在中低收入国家中也较为流行

  发表于国际杂志circulation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历史上首次发现,居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群或许具有较高的高血压患病率;2010年对来自90个国家超过96.8万名参与者的一项分析报告发现,全世界有超过30%的成年人都患有高血压、而且其中75%的人群都居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血压是引发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风险因子,同时其也是个体过早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过去的报道显示,高血压的流行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不断增长,而且高收入国家却处于稳定或下降的趋势,但研究者却并不清楚高血压在全球的流行差异。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过去131项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利用性别和年龄特异性的高血压流行状况计算了高血压成年个体所居住的区域,同时研究者还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全球性的估计;研究者发现:

  1)2010年全世界有31.1%(13.9亿)的人群都患有高血压,28.5%(3.49亿)的患者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5%(10.4亿)的患者居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从2000年到2010年高血压流行率在高收入国家降低了2.6%,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却增加了7.7%;3)在高收入国家中,从2000年到2010年相应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高血压的认知度从58.2%增加到了67.0%;治疗率从44.5%增加到了55.6%,对高血压患者的控制从17.9%增加到了28.4%;4)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从2000年到2010年,人们对高血压的认知度仅发生了轻微的改善,即从32.3%增加到了37.9%;治疗率从24.9%增加到了29.0%,对高血压的控制率却下降了,从8.4%降低到了7.7%。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可以代表全球大部分人群,但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并没有高血压流行的相关数据,因此这些区域中高血压患者的流行似乎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最后研究者katherine t. mills博士说道,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高血压需要被放到公共卫生的优先位置上,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以及相关的治疗代价;当然这还需要多国进行合作开发出创新性及有效的控制程序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及流行。

  5. ijc: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怎么办?20分钟超声波疗法即可搞定

  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通过研究发现,对于顽固性高血压(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对患者前臂进行20分钟的超声波治疗或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相关研究刊登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上。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katsunori nonogaki及其同事对招募的212名顽固性高血压且患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其中一组进行20分钟低频率(800赫兹)、低强度的前臂超声波辐射治疗;第二组进行20分钟的500赫兹的低强度辐射治疗;另外两组作为对照进行研究。

  研究者发现,相比治疗前而言,接受800赫兹和500赫兹超声波辐射治疗患者机体的血压和脉搏明显下降了,而且相比对照组而言,治疗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也明显降低了,但500赫兹治疗组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较为明显,同时进行超声波疗法对患者机体并无任何副作用影响。

  研究者表示,超声波辐射治疗改善患者机体血压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我们推测,超声波辐射治疗或许可以抑制患者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从而依靠前臂到机体心血管系统的神经通路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最后研究者nonogaki说道,目前我们并没有有效的疗法来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而且抗高血压药物对于患者而言又非常昂贵,因此利用超声波辐射治疗或许是一种廉价且非侵入性的安全降压疗法,当然后期我们还会进行大量深入研究来证实这种超声波疗法的效果。

  6. eurointervention:难治性高血压,试试超声rsd

  近日公布于《欧洲介入治疗》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射频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无反应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而言,超声肾交感神经去除术似乎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研究者评估了24例进行过超声肾交感神经去除术(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受试者对射频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无反应。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是经≥3种药物治疗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仍提示平均日间收缩压≥140mmhg,队列中患者主要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3岁,中等心血管风险。患者平均使用近6种降压药,其中约3种已达最大耐受量。

  患者在基线时完成了一些了评估,包括用药史、现用药物、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24小时abpm。患者曾经接受过射频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但是abpm提示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无反应。在首次治疗后15.3个月时,患者接受了超声手术(paradise经皮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受试者完成首次治疗后一直接受门诊随访,直到第二次治疗后的第6个月。

  主要有效终点是经超声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24小时日间收缩压变化。

  射频消融去除术需要增加造影剂用量(94.8 ml vs. 67.1 ml;p = .04)和更长的手术时间(85.3 min vs. 59.3 min;p < .01)。两种手术的荧光镜检时间相似;肾交感神经去除术区域的左肾动最大脉血管直径为6.8mm,右肾动脉最大血管直径为6.5mm。受试者均至少存在一处肾动脉≥5.5mm,其中44/48条肾动脉直径≥5.5mm。无患者死亡或发生神经病学并发症、肾功能改变及其他严重事件。

  经射频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abpm提示患者平均收缩压从基线时的161.7mmhg降至了158.5mmhg,而经超声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患者平均日间收缩压在3个月时降至150.5mmhg,6个月时降至151.6mmhg(p < .01)。事后分析发现受试者24小时收缩压出现了以下变化:基线 vs 射频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p = .87;基线 vs 超声治疗后3个月,p = .02;基线 vs 超声治疗6个月后,p = .02。平均日间收缩压也出现了变化:射频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 vs 超声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3个月,p = .13;射频治疗后 vs 超声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6个月,p = .18;超声治疗后3个月 vs 6个月,p = 1。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经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治疗后无反应或病情复发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治疗难题,因为选择这类介入性治疗的患者较为稀少。医生在考虑重复介入治疗前需行谨慎评估。超声肾交感神经去除术已经克服了上一代技术的部分不足,例如能量输送。

  7. bmj:大量摄入土豆或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

  今天,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bmj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成年男性和女性进行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以及炸薯条(french fries,法式深油炸法)或会增加机体患高血压的风险;研究人员表示,摄入一份不含淀粉的蔬菜来替代上述饮食方式或可有效降低高血压风险。

  但随后的一篇社论文章认为,研究总体的膳食结构和疾病风险似乎比仅仅关注一种食物或营养物质更有意义;土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由于土豆中含有高水平的钾,因此其作为一种蔬菜在美国被划为居民的健康饮食计划中,目前关于土豆和个体患高血压风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研究。

  因此本文中,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揭示,长期高水平摄入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及炸薯条(french fries)是否会伴随个体高血压的发生;研究者追踪了超过20年的3项美国大型研究,其中包括18.7万男性和女性个体,研究人员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了个体的饮食摄入,包括摄入土豆的频率等,随后对参与者进行诊断来测定患者的高血压情况。

  在考虑了多个和高血压相关的其它因素后,研究者发现,在女性个体中,相比一个月摄入不足一份煮土豆等食物的个体而言,每周摄入至少四份煮土豆等食物或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同时,大量摄入炸薯条(french fries)或可增加男性和女性参与者的高血压风险,然而摄入炸土豆片(potato chips)或并不会增加个体的高血压风险。

  研究者指出,摄入一份非淀粉蔬菜来替代煮土豆等食物或可明显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相比其它蔬菜而言,土豆是一种有较高升糖指数(glycaemic index)的食物,其可以诱发机体血样上升进而诱发高血压的发生,这或许是本文研究发现的一种合理性解释;研究者认为,上述土豆食物的摄入或许会引发潜在的公众健康影响,他们并不认为将土豆纳入到政府食品项目会对公众健康带来效益,反而他们通过对控制摄食的研究发现,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相关阅读:

龋齿的危害你了解吗?
经常疲倦乏力是怎么回事?
脑癌死亡前的特征是什么 有什么感觉
白癜风患者可以吃西红柿吗
全国白癜风患者可免费申请专项精准检测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