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个外教有外汇券,你可以拿人民币跟他换几张,再跑到北京友谊商店去买一双球鞋。当时觉得好得不得了,高人一等的感觉。 1985年研究生毕业,天不怕地不怕。当时,浙江人民出版社搞“政治学译丛”,我们就在学校旁边租了一个农民房,自己翻译,翻译几本书的钱拿去买一台电视,也觉得好得不得了。我出国之前工资就是99元人民币。不说国家,这些变化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就已经是翻天覆地了。
郑永年
刚说到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判断。但当时还有一个著名的争论,可能现在年轻人都不太知道了,就是当时大家讨论中国会不会被“开除球籍”,从地球上开除出去?那场争论现在不怎么提了,但其实非常有意思。
那次讨论总结了历史——中国近代以来被人家打败,尽管1949年以后毛泽东建立新中国,但我们还是处于贫穷社会主义阶段。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西方还没向我们开放,中国人首先接触到的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这些人进来之后我们发现,哎,这些华人怎么跟我们不一样?这些人怎么那么有钱?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开放不是对西方的开放,西方还没有进来,最早进来的第一批资本是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资本。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先发展?是香港人先过来。后来是上海,更晚一点是台湾人去昆山。80 年代、90年代中国没多少外国人,也没多少外资,但那个时候,因为我们经济体量小、穷,别人不怕你。不仅不怕你,而且同情你。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讨论现代化,要向外面学习。一对照中国跟外在世界会发现,我们为什么那么穷?所以怕“开除球籍”,所以要改革开放。当你在世界上无足轻重的时候,当你追求进步但很穷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外在议题,跟外界的关系也很容易搞好。
今天不一样了。中国体量那么大,做什么都对外界有影响。现在中国人吃什么、不吃什么,对外面都很有影响。一些澳洲人说中国人一周多吃一只龙虾,澳洲龙虾的价格就猛涨;中国人一周不吃龙虾,价格就下来了。
所以说,以前中国是大国,但是个相对孤立的大国,跟外面世界没什么太大联系。现在中国跟外面关系太紧密了,中国一动,其他人也要跟着动一下。以前不管你中国内部情况怎么样,除了思想上对人家有点影响,像欧洲1968年的革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但从物质意义上来说,没什么影响。那时候是思想输出而不是物质输出,跟今天很不一样。所以数据确实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变化太大、太快了。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中国开放、恢复邦交,当然不仅是因为“同情中国”,更重要的是地缘政治因素,是联合中国对付苏联的考虑。没有这一因素,美国高端技术不会给你。当时把技术给中国肯定有目的,美国又不是雷锋,不只是因为“同情”。现在非洲国家穷得要死,美国同情吗?同情,给点钱没问题,核心技术不会给的。所以,当时美国给中国技术,主要是因为地缘政治。美国要跟中国“准同盟”,对付苏联扩张。当然,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美国的精英很复杂。我们之前聊过,美国有不同类型的精英,有军工系统的,有华尔街的,有实业至上的,也有意识形态挂帅的。各个方面都有,包括民主的、共和的,精英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分类,各有侧重。
理解这轮中美贸易摩擦,可以按照这么一个思路去看。
总体上说,首先,美国认为中国已经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了。在美国、西方的印象中,你已经经济总量第二,又是最大的贸易大国,怎么还是发展中国家呢?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穷的一面,只看到富裕一面,因为穷人是走不出去的。去美国的都是富人,恨不得把整个美国商店都买下来,还大声喧哗。美国很多人喜欢你的钱,但不喜欢这个人,赶紧把钱拿出来买完就走。美国看到的是中国光鲜的一面,看到的是中国的有钱人。但是我们的穷人也多得是。不说内地,就是浙江、广东这样的富庶省份,穷人也多了去了,好多人一辈子连省会都没去过。
但是,我们的确给外国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就是比第一世界还第一世界。当然,这是因为分配差异太大。某种程度上,第一世界的人过去那种消费欲望已经不强了。但是中国很多人刚富裕起来,看到名牌就觉得不一样,很疯狂。中国有钱人买名牌车、名牌衣服,恨不得把世界名车都收藏起来、名牌衣服都买光。外国人看到这些,觉得中国不是第三世界了,是发达国家了。特朗普也说嘛,中国老是过好日子,而且还过得太长了。但他没看到中国过穷苦日子的人,他也看不到。
第二个变化更关键。中国发展跟苏联不一样,不是自己搞一个体系独立在外,而是跟这个世界深度融合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是“请进来”:没人来,我们就单边开放了;西方没向我们开放,我们开放,把资本、把人“请进来”。90 年代进入改革开放第二个阶段,“接轨”。中国要加入WTO,加入西方主导的贸易体系,就要修改大量法律法规,那时最流行的词就是“接轨”,跟国际接轨。之后才发展到第三阶段,“走出去”。前面两个阶段,中国跟西方没有矛盾。中国主动打开大门,让西方资本进来,这有什么矛盾?即使有,也是在做生意层面,中国地方法规与国外可能不尽相同,有一些小摩擦。“接轨”阶段也没矛盾,我们主动改变,使自己符合西方的规范,也不会有矛盾。
但“走出去”就不一样了,摩擦就发生了。“走出去”,就要跟外界竞争。一方面,中国在一些领域确实相当有竞争力,西方国家感觉到压力了。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很大,收入分配差异大,富裕的人不少。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数其实差不多跟美国一样,甚至比美国还多。总体说,我们人均GDP接近1万美金,美国是5万多美金;但因为收入差异大,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数不少于美国,这是很大的一块市场。对此,美国会觉得自己赚的钱不够多,要求中国更加开放。
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美国的精英阶层无论左右、无论民主共和、无论反华亲华,有个共识,就是要对中国施加压力。但他们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目的又不完全一样。我们之前也聊过,美国的冷战派希望把中国搞垮,像对付苏联那样对付中国,把中美关系引向冷战。军工集团追求自我利益,意识形态派也追求它的利益。华尔街就不一样,他们希望中国更加开放,更能赚钱。世行前行长佐利克就说,中国进口美国汽车关税是25%,但美国进口中国汽车关税才5%,不对等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不改变?他看重的是经济实利。
所以不要把美国看成一体,它不是铁板一块。美国是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利益组合体,要看哪一个利益团体在掌权,要作具体分析。在特定节骨眼上,他们好像有一些共识;过了这个节点,利益又会分化。所以要看中国怎么应付。
……
非洲也好,拉美也好,其他国家也好,从应然的角度,中国的确应当开发“非西方市场”,不能完全依赖西方。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其他的市场替代不了西方市场。
市场并不是简单买货卖货的概念。现阶段对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西方市场是技术市场。杨伟民提到四波工业化:1.0机械化,2.0自动化,3.0信息化,4.0智能化。中国的工业化到底什么程度?杨伟民说,中国大量企业处于1.0到2.0之间;3.0、4.0的有,在发展,但基都是西方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如果当下开始冷战,西方停止向中国技术输出,中国1.0版、2.0版的企业是可以生存下来的,但是大量3.0、4.0的企业会死掉。
所以西方市场不只是我们卖东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技术、是产业。在产业方面,中国跟西方其实没有多大竞争性,远低于西方产业链。“中国制造2025”升级换代很好,但能不能实现,还是要学西方,在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上往上爬。技术进步更不可能关起门来,对吧?自力更生很重要,但不能片面地把自力更生理解为“全靠自己干”,更不能在宣传中错误地给人以这样的印象。比如我们说中国自力更生搞出了“两弹一星”,但不是说中国的农民自己就能搞出来,还得是像钱学森等人,这些人在西方学成回国,先有了知识储备,再去自己搞材料。那是特殊情况,不是说搞技术就一定要封闭。现在麻烦的是,在技术领域美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现象。对中国来说这是非常大的考验。非洲、拉美市场可以卖东西,但它们没有技术,只能提供原材料。
相关阅读:
被藿香正气水送进抢救室?解暑神药吃不对真要命
秋燥易伤肺 秋季如何养肺?
立秋之后如何健康养生
体检项目 你选对了吗
学习困难门诊能否帮孩子逆袭?家长存在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