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李光耀的立场较为亲欧洲,但是他并不看好未来的欧洲,在《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李光耀说“我是带着伤感去写关于欧洲无可避免的式微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李光耀对于欧洲福利制度的看法,他认为那会让人们变得怠惰,让欧洲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而且这种福利制度是很难进行改革的,因为人们永远会用自己手里的选票去惩罚那些敢于动他们蛋糕的政客。
李光耀认为欧元的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它的基因里就带有自我毁灭的属性,各国的消费习惯和市场是如此的不同,欧元制度却无视了种种的差异。在没有进行财政整合之前,欧元这种货币是不可能完成一体化的。但是财政整合又意味着欧洲各国必须放弃自己一部分的财政主权,欧洲各国并没有这种打算——他们不愿把指定预算的权力交给一个中央机构,也不相信这个机构能公平合理地对待各个欧元区国家。欧洲人似乎认为欧洲可以不必进行财政整合就完成货币一体化,这未免对局势太过于乐观了,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如果欧洲人连一个共同的财长都不能接受,那么他们又该如何来接受一个共同的外长和防长呢?诚然,一个经过整合之后的“欧罗巴合众国”将拥有一个可与任何国家一较长短的体量——融合之后的欧洲的经济规模将超出美国1/6,他们的人口也会达到5亿,而美国只有3.1亿——但是,李光耀认为,就形势来看,欧洲绝对不可能真正融合,他们连一个财长的问题都搞不定。
除此之外,欧洲各国虽然看起来都是同样的文明:希腊-罗马-基督文明,他们的价值观也大致相同,但是欧洲各国同时又各有各的特色,比如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肃,英国人传统,意大利人乐观活泼,这些国家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他们能为之深深自豪的东西(李光耀认为,欧洲最后统一的机会是在1200年前的查理大帝时代),比如语言,你让法国人放弃法语是不可能的,在巴黎,如果你用英语问路,一些法国人是会报以鄙夷的,高晓松讲过一个在法国问路窍门:你上来先用简单的法语问他会不会中文,大部分法国人肯定不会,但是他又会不好意思,他就会主动说:我会说英语。
让这样的人放弃他们的语言,这现实吗?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我们都学过的课文,讲的就是被普鲁士攻占后的法国人坚守自己语言的故事。这还不只是语言的问题,还有文学和思想的问题,你问问德国人愿意放弃歌德和尼采,法国人愿意放弃雨果和伏尔泰吗?当然不会!李光耀说:欧洲大陆各国永远都不会接受把英语作为他们的唯一工作语言,即使英语可能已经是他们国家的第二语言了。
欧洲各国无法融合,那么他们就只能分别以4000万、5000万、8000万的人口去对抗一亿多人口的日本,3亿多人口的美国和14亿人口的中国甚至是同样十几亿的印度。李光耀写的很直接(原话在《李光耀观天下》精装版第90页):一个分化的欧洲显然更容易对付……欧洲注定沦为配角……
相关阅读:
被藿香正气水送进抢救室?解暑神药吃不对真要命
秋燥易伤肺 秋季如何养肺?
立秋之后如何健康养生
体检项目 你选对了吗
学习困难门诊能否帮孩子逆袭?家长存在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