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2019年4月到6月的经济数据表现不佳:GDP增幅为5%,同比骤降3%。按照这个趋势,印度2019全年经济增速或跌到6%以下。在经历接近4年的高速增长后,印度失去了“增速最快经济体”的桂冠。在莫迪成为印度首脑以来,这个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达到了7.3%。
莫迪已经放出豪言,要在2025年之前令印度的GDP总量达到50000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不过,而今的现状证明,从亚洲第三到世界第三,跨越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现在危机的味道已经渐渐变浓。经济增速之所以显著放缓,一个重要原因是制造业增速限于停滞。为了扭转颓势,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谓是雷厉风行:
印度在8月28日宣布放宽外国投资在制造业、零售业等领域的规定,不再严格限制本地采购的比例和期限。
据路透社8月29日报道,印度正在展开新一轮“魅力攻势”,目标就是苹果、富士康、纬创、和硕等企业为主要目标,鼓励这些实体将制造工厂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移出来,并借机分一杯羹。
印度方面在8月14日召开会议,划定包括汽车、电子、医药、电信在内的9个行业,经过讨论拟出一份“目标企业清单”。新德里方面计划在8月26日至9月5日分别与这些企业进行沟通,希望为他们提供优厚的条件。
就在外界都以为一直以低效和磨蹭而闻名的印度再次“慢半拍”之际,新德里却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率向促进外商投资机构“InvestIndia”提交了相关规划与优惠政策的构架。
总而言之,印度高调加入了争夺产业发展空间的“大战”,具体做法就挖邻国的墙脚。当然,收获肯定是有一些的,譬如富士康在印度已经开设了2家组装工厂,未来不仅将对这2家工厂进行扩容,还将再新建2家工厂。富士康坦承: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短暂的迟疑后,印度终于反应过来,开始像越南一样利用美国提供的机遇。特朗普扩大了争端,在前不久还命令美国企业从“世界工厂”转移,甚至声称不把生产线直接迁回美国也可以,只要迁出来即可。而人力成本较低、市场空间广阔的印度成为很多企业的落脚点。总的来说,印度这种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国家其实都是受到了美国的庇护。
莫迪的“印度制造”战略已经实施了4年,最终目的就是将印度打造成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具体计划就是在5年之内将印度的手机制造规模扩大到现在的16倍,即在2024年将现在250亿美元的规模一举扩大到4000亿美元。
不过,印度的腾飞被如下几个因素拖了后腿:
1、印度的硬伤出在基础设施上。富士康、戴尔、伟创力等企业在印度建立了工业园区,但道路、电力和足够的水资源依然无法满足需要,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鸿海在印度的苹果生产线年产量仅有100万部。
2、技能人才也供给不足。印度所能提供的劳动力在素质方面往往不能与工作需求形成比较满意的匹配。印度的确坐拥“人口红利”,13亿人口里35岁以下的青壮年就占到65%,不过大多数都从事的是低附加值产业。其根本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工业化人才教育和储备体系。这也导致印度目前失业率达到6%,系40多年来的最高值。
3、印度的不良贷款率在全球数一数二,不健康的银行业无法为重振经济提供足够的投资。之前看过不少关于印度神庙的黄金珠宝堆成小山的新闻,但这些财富并未转化为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资本。
4、印度充其量仅有一只脚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快车,智能手机渗透率不到25%,消费没有升级,电商和物流体系相对落后。
困难摆在这里,但不是不能克服。回想起40年前的神州,再看看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对新德里而言,也是走一步看一步,谁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印度未必能够拥有这样的战略机遇期。当印度渐渐被养肥,美国人就该磨刀霍霍准备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