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反流的输尿管膀胱成形术

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对侧肾积水,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吴阶平提出,以后又经他人补充,使其发病机制以及手术治疗原则和方法得以完善。此种后期并发症约占肾结核病人的16%。阐明此理论后,以往一些晚期病人获得了积极治疗。一侧肾结核对侧肾、输尿管积水可由以下几种病理改变所引起:

1、输尿管口狭窄:严重的结核性膀胱炎溃疡愈合、瘢痕化而致壁内段狭窄。

2、输尿管下段狭窄:由于结核菌尿不断向对侧输尿管反流,或经管鞘间的淋巴浸润,使输尿管下段形成结核性狭窄。此狭窄段一般都在末端5cm以内。

3、结核性挛缩膀胱的内压经常处于高压状态,致使对侧输尿管口扩张-反流,形成反流性肾、输尿管积水。

4、输尿管末端狭窄及关闭不全:在形成输尿管末端瘢痕性狭窄的同时,也破坏了壁内段的生理性关闭功能,成为此型肾、输尿管积水的共同病因。

  •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腹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3-5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个月以内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5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适应症

根据肾结核引起的对侧输尿管反流的病理改变不同,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各异。输尿管下段狭窄并关闭不全者,可行狭窄段切除再与膀胱吻合;挛缩小膀胱的反流,可行回肠或乙状结肠膀胱成形术,同时行输尿管肠襻吻合术;输尿管末端成形术只适用于结核性膀胱炎完全治愈后,其容量及膀胱壁基本正常,但输尿管壁内段功能遭到破坏的严重反流性肾积水,即输尿管膀胱成形术(uretero-cystoplasty),真正属于此型的病人较少。

术前准备

1、尿道留置导尿管引流。

2、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改善机体一般状况。

手术步骤

1、切口及切除狭窄段输尿管

下段狭窄部以髂部腹膜外径路斜切口(即Gibson切口)或下腹部腹直肌旁切口,均可得到良好的暴露。此处以下腹部斜切口腹膜外径路描述。

切口始自距髂嵴内上3cm处,向下斜行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直达耻骨联合处。顺切口方向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在腹横筋膜上作一小切口,即可见腹膜外脂肪。用手指向上下推开腹膜使与腹横筋膜分离,然后扩大腹内斜肌、腹横肌切口使与切口等长。此时用纱布将腹膜向上推开,即可见髂血管。在腹膜后与髂血管之间根据其走行方向、外观及蠕动情况可找到输尿管断端。输尿管断端以细丝线缝1针悬吊,搁置一旁。

2、切除壁间段输尿管

于腹膜外切开膀胱,环绕输尿管开口做粘膜切开,分离膀胱壁间段输尿管及与膀胱交界处的输尿管,使与膀胱壁脱离并切除之,切除后,该处膀胱壁呈一粘膜下隧道。

3、输尿管下段置于隧道内

经隧道切口伸一弯血管钳至膀胱外并钳夹输尿管末端,将其拉入膀胱内。

4、输尿管膀胱吻合

在正常膀胱壁的开口围绕输尿管壁与膀胱粘膜间断吻合固定,在切口处将粘膜边缘对膀胱粘膜,以3-0或4-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形成新的开口,壁内段长约3cm左右。

5、放置支架管,缝闭切口

膀胱浆肌层和输尿管浆肌层以细丝线间断缝合。固定输尿管内所置硅橡胶管或双“J”导管做支架引流,缝合膀胱壁切口,膀胱切口较大者,应行暂时性膀胱造口,手术区置橡皮管引流。缝合腹壁切口。

并发症

1、尿瘘:输尿管残留病灶或输尿管下段分离过多,血循环较差而造成输尿管缺血坏死,最终发生尿瘘。术中要注意保护输尿管外膜完好的血循环,手术操作应细致、轻柔,且不宜钳夹输尿管。

2、切口感染:术后注意手术部引流充分,多可避免发生切口感染。

术后护理

1、应用抗生素。

2、支架管于术后1~2周拔除。

3、橡皮引流管于术后3~5d拔除。

4、支架管拔除后1~2d,夹闭耻骨上膀胱造口管,自行排尿通畅后,关闭耻骨上造口。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