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Spence(1951)即首先开展了动脉内膜切除术。1953年DeBakey为内动脉完全闭塞者行内膜切除而成功地重建了血流。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1991年北美有症状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ASCET)和欧洲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ECST)等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结果公布以后,动脉内膜切除方法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美国的年手术量高达10万例。
适用于颈内动脉狭窄超过原直径的50%者。病人可表现为:①一过性脑缺血(TIA)发作者;②完全性脑卒中;③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④颈动脉超声波检查有狭窄。有上述临床表现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者可行此手术。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者应先做引起症状的一侧。
1.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时应行脑血管造影。
2.脑血管造影应包括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及全脑血管造影,以了解侧支循环。
3.常规行CT及MRI检查,以了解脑梗死及脑萎缩的程度。
4.可行放射性核素脑扫描,以了解脑梗死病人的脑缺血区域。
5.评价心、肺、肾功能及控制高血压。
6.做血生化检查了解电解质及血脂水平。
1.麻醉全麻,保持血压稳定。
2.体位平卧,头转向健侧,牵拉头部充分暴露颈部,头可抬高与床面成15°~20°角。
3.三种切口选择
(1)直切口:沿胸锁乳突肌,上至甲状软骨,下至下颌角。
(2)横切口:以胸锁乳突肌为中心。
(3)“S”形切口:上至乳突,向前拐向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至胸骨切迹上缘1~2指。
4.暴露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 注意面静脉的结扎、剪断及迷走神经的分离,颈动脉窦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以减少对心率及血压的影响。尽量向上暴露颈内动脉,注意舌下神经的分离、保护。临时阻断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闭塞颈内动脉前应给予5 000U的肝素。甲状腺上动脉可用动脉瘤夹夹闭。此过程中应保持血压正常或偏高。
5.插入分流管 纵行切开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切口应暴露出动脉硬化斑块并显示到正常颈内动脉。必要时插入分流管分流管近端先插入颈内动脉一侧,分流管远端应插入颈总动脉。动作要轻柔,防止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必要时可先将其取出。从插管至有血流经过分流管一般需要2~3min。
6.手术显微镜下动脉硬化斑块取出及动脉内膜切除 从动脉内壁一侧剥下动脉硬化斑块,经分流管下方将其取出,颈外动脉口处的动脉斑块应该一并切除,直至见到正常动脉内膜。缝合颈内动脉时,为了防止狭窄可取一段大隐静脉修补颈动脉。缝合完毕前取出分流管,注意排出动脉内气泡,及依次解除颈总、颈外、颈内动脉阻断。逐层缝合。可用30~50g鱼精蛋白(硫酸鱼精蛋白)解除肝素化。
1.术后血压升高。
2.术后脑卒中。
3.术后血肿及颈动脉缝合口破裂。
4.颈内动脉狭窄复发。
1、术后注意血压变化,及时处理高血压。
2、术后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或者小剂量肝素,防止术后脑血栓形成。
3、术后2周要进行血管造影,明确颈内动脉的通畅情况。
1.打开颈动脉鞘时进行分离,要注意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2.颈内动脉暴露不宜过高,否则容易损伤面神经。
3.要熟悉迷走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先找到神经起源,由上至下小心分离,使用双极电凝可防止损伤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喉上支及喉返支也要注意保护,以免造成术后声音嘶哑。
4.要保护好舌下神经,熟悉其走行,尽量减少对其的牵拉或者烧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