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食管闭锁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食管癌切除后也需要进行食管重建,恢复进食功能。
食管癌的食管切除重建和食管先天性狭窄的治疗。
体重不及2kg的早产儿,一般情况欠佳或并有其他器官严重先天性畸形的病例,需分期施行矫治术。第一期手术时切断、缝合食管气管瘘,另经腹部切口作胃造瘘术以供应营养。于上段食管内放入导管作持续负压吸引或作颈段食管造瘘术,以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数周后,待体重增加到3kg左右再施行第二期手术对端吻合上、下段食管。
食管上、下段均为盲端,没有食管气管瘘的病人,食管长度往往不足以作对端吻合术。此型先天性食管闭锁亦需分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将近段食管经颈部切口引出,切开近段食管盲端,此流唾液,防止溢流入呼吸道,另经腹部切口作胃造瘘术以供饲食。待儿童长大到3~4岁时再作第二期结肠代食管术。
1、凡疑及本症者,应禁食、吸痰或黏液、给氧、保温、保湿、纠正脱水,以及应用血液制品和抗生素等。一般情况的改善,有利于手术及其预后。
2、术前近期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肺炎,它是咽部积存物吸入和胃液反流入气管支气管树的结果。
3、术前患者应始终保持于垂直位即采用半坐位,并认为持续用至吻合口愈合为止。
4、术前尽量不用人工呼吸机,因可造成气体经瘘管进入胃肠道,发生腹胀、横膈上升甚至胃穿孔。但有人主张用气囊管堵塞瘘口以防止上述并发症。
通常采用右胸侧后切口。切除第4或第5肋骨经肋床进胸或经第4肋间切口进胸。在胸膜外或切开胸膜在胸腔内切断结扎奇静脉。游离下段食管,绕置以细带便于牵拉时在气管后壁显露食管气管瘘。在距气管后壁约3mm处切断瘘管,用5~0缝线3~4针间断横向缝合气管后壁切口,再用邻近胸膜覆盖。保留短段瘘管组织可防止缝合食管气管瘘时气管腔产生狭窄。游离下段食管时操作应轻柔,游离的范围亦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下段食管的血液供应。上段食管血供较为丰富,宜充分游离以获得足够长度与下段食管作吻合术并减少吻合口张力。术前于上段食管内放置一根导管,有助于识别和游离上段食管。明确上、下段食管的长度足以施行对端吻合术后,切除下段食管盲端的顶尖部,显露食管腔,在上段食管壁的下切端用钝法将肌层向上方剥离6~8mm。然后将上段食管壁的粘膜层与下段食管壁的全层作对端吻合术。先在吻合口两端各放置一针牵引缝线,再间断缝合物合口的后壁和前壁,再将上段食管壁的肌层向下牵引缝合于下段食管壁上以覆盖吻合口。
亦可不剥离上段食管壁的肌层。用上、下段食管壁的全层作吻合术。吻合口前壁全部缝合之前将术前经鼻或口腔预置的细导管通过吻合口置放入胃内,用作术后减压和喂食,亦可另作胃造瘘术供术后喂饲食物之用。
结肠移植食管重建术是指在食管部分切除后用结肠代食管进行对接缝合复通上消化道的手术。用于食管癌的食管切除和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可选左半结肠、横结肠、右半结肠,切断后带血管蒂按顺蠕动方向拉到胸腔或经胸骨前皮下或胸骨后间隙拉到颈部,上端与食管端-端吻合,下端与胃端-侧吻合。
手术并发症为吻合瘘和吻合口狭窄。
1.禁食。
2.术后24~48h内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及心电图、血氧饱和饱和度监护。
3.持续胃肠减压,待经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
4.胸腔闭式引流,每日记录引流量,术后48h透视,胸内无积液时可拔除引流管。
5.记录出入量。
6.手术后第2天晨如血压脉搏稳定可扶患者下地稍作活动。
7.鼓励患者多咳嗽。
8.肌注抗生素及维生素。
9.蒸汽雾化吸入,每日3次。
10.给予止疼剂,必要时每6h 1次。
11.通过静脉每日补充液体。
12.拔除胃管后,开始经十二指肠饲食管注入热牛奶50ml,每2h 1次,以后每日每次增加50ml,直至200ml,再持续3d后拔除饲食管,开始经口进全流食,再过1周开始半流食。
病情严重的指征常有:低体重儿,伴严重畸形,合并严重肺炎、食管上下端间距离过大或食管下端异常细小、手术时发现食管组织异常脆弱或血运欠佳等。这时可行缓期或分期手术,存活率将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