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尾后路肌切除术

经尾后路肌切除术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系由于结肠远端某一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痉挛,痉挛肠段正常蠕动消失,形成功能性肠梗阻,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肥厚。痉挛肠管长短不等,有时仅数厘米,有时波及整个结肠,甚至部分小肠。后者临床症状严重,治疗也较复杂。最常见的类型为乙状结肠以下为痉挛段,靠近痉挛肠段的近端肠管渐渐扩张,直至扩张段称为移行段。该段肠管内也缺乏神经节细胞。扩张段肠管肌层肥厚,黏膜层发生慢性炎症,甚至可以形成溃疡,肌间丛及黏膜下丛神经节细胞变性、稀少。随就诊年龄不同,扩张段的长度也不一致,然后渐渐过渡至正常肠段。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要点就是要根据以上病理变化的特点,切除痉挛肠段、移行段及部分不能恢复正常功能的扩张肠段。

  • 就诊科室:普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腹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1-2小时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2周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1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
适应症

经尾后路肌切除术因不经过腹腔,不行肠切除吻合,损伤较小,仅适合于短段巨结肠,或在其他根治性手术后遗留内括约肌症状群时作为一个辅助的治疗措施。针对这一手术后仍有部分病儿不能恢复自主排便,故有的学者认为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诊断后均应行根治性手术,但此点目前仍有争论。

禁忌症

先天性巨结肠症痉挛肠段较长时,单纯切开内括约肌及部分切除直肠后壁的平滑肌达不到根治效果,故不适用。本术式也不适合于作为根治性手术前的临时治疗措施,因一旦失败,骶前间隙发生严重粘连,将给直肠后拖出术带来巨大困难。

手术步骤

1.病儿取俯卧位,耻骨联合下方垫高。肛门后方正中切口。

2.分离外括约肌皮下纤维及肛门尾骨筋膜,显露耻骨直肠肌环及外括约肌深部纤维。术者左手示指伸入直肠内,触扪内括约肌,并以手指做标记,防止切破直肠黏膜。

3.牵开肛门外括约肌纤维,显露肛门内括约肌,将肛门内括约肌切开宽2cm的一条,切口继续向直肠肌层伸延。依术前估计痉挛肠段的高度,可切除4~10cm不等的直肠肌层。如须切除直肠后壁长度在5cm以上时,常须先切除尾骨,并分离骶前间隙,方可获得良好的暴露。切除直肠肌层时,仔细分离黏膜层,避免损伤,以防术后感染。如不慎损伤直肠黏膜,应妥善修补。将肛门外括约肌放回原处,缝合肛尾筋膜及部分外括约肌皮下层,逐层缝合皮下及皮肤。伤口内放置橡皮片引流,24h后拔除。

并发症

1.切口感染

尤其见于术中损伤直肠黏膜的病例,术中不慎切破直肠黏膜时应仔细缝合,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并置引流条,术后禁食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2.复发症状群

据报道由于术中切除的直肠后壁肌层及肛门内括约肌的范围难以掌握,术后局部发生粘连,致使有一部分病例术后便秘症状复发,应及时予以扩肛治疗,如疗效不好时应改行根治性手术。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