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穿刺术

心包伤可为胸膜-心包撕裂伤和膈-心包撕裂伤两类。前者可因钝器从前后方向撞击引起心包、左或右侧胸膜-心包撕裂;同时可造成心肌挫伤。膈-心包裂伤则常与膈肌破裂共存。单纯心包撕裂伤,若破口小,可产生血心包或急性心脏压塞;若破口较大,最危急情况是出现心脏脱位和疝入胸膜腔,称心包疝。膈心包裂伤时腹腔脏器还可进入心包腔,后者称为心包内膈疝。脱位的心脏,或腹腔脏器若在破裂口发生嵌顿均可引起严重循环功能障碍。

 

  • 就诊科室:心胸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胸部
  • 手术次数:1次或多次
  •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1-3小时/次
  • 住院治疗:不需要
  • 恢复时间:1-3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三甲医院收费为5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心包积液
适应症

心包穿刺术常用于确定积液的性质(渗出性或漏出性)及病原,并可向心包内注入药物。有心包填塞征时可穿刺放液以缓解症状。心包穿刺术适用于:

1.大量心包积液出现心脏压塞症状者,穿刺抽液以解除压迫症状。

2.抽取心包积液协助诊断,确定病因。

3.心包腔内给药治疗。

禁忌症

1.出血性疾病、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及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为相对禁忌证。

2.拟穿刺部位有感染者或合并菌血症或败血症者。

3.不能很好配合手术操作的患者。

术前准备

1.药品,2%利多卡因及各种抢救药品。

2.器械,5ml注射器、50ml注射器、22G套管针、胸穿包。如行持续心包液引流则需要准备:穿刺针、导丝、尖刀、扩皮器、外鞘管、猪尾型心包引流管、三通、肝素帽2个、纱布等。

3.心脏监护仪、除颤器。

4.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协助确定部位、进针方向与深度。同时测量从穿刺部位至心包的距离,以决定进针的深度。

5.开放静脉通路。

6.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目的及方法,解除紧张情绪。

7.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手术步骤

1.心包穿刺术

(1)患者一般取坐位或半卧位,暴露前胸、上腹部。仔细叩出心浊音界,选好穿刺点。选择积液量多的位置,但应尽可能地使穿刺部位离心包最近,同时尽量远离、避免损伤周围脏器。必要时可由超声心动图来确定穿刺方向。常用的部位有胸骨左缘、胸骨右缘、心尖部及剑突下。以剑突下和心尖部最常用。

(2)消毒局部皮肤,覆盖消毒洞巾,在穿刺点自皮肤至心包壁层做局部麻醉。

(3)将连于穿刺针的橡胶皮管夹闭,穿刺针在选定且局麻后的部位进针,具体方法为,①剑突下穿刺:在剑突与左肋弓夹角处进针,穿刺针与腹壁成30°~45°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侧进入心包腔后下部;②心尖部穿刺:在左侧第5肋间或第6肋间浊音界内2cm左右的部位进针,沿肋骨上缘向背部并稍向正中线进入心包腔;③超声定位穿刺:沿超声确定的部位、方向及深度进针。

(4)缓慢进针,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提示穿刺针已进入心包腔,感到心脏搏动撞击针尖时,应稍退针少许,以免划伤心脏,同时固定针体;若达到测量的深度,仍无液体流出可退针至皮下,略改变穿刺方向后再试。

(5)进入心包腔后,助手将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放开钳夹处,缓慢抽液,当针管吸满后,取下针管前,应先用止血钳夹闭橡皮管,以防空气进入。记录抽液量,留标本送检。如果使用的是套管针,在确认有心包积液流出后,一边退出针芯,一边送进套管。固定套管,接注射器,缓慢抽取积液。记录抽液量,留标本送检。

(6)抽液完毕,拔出针头或套管,覆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并以胶布固定。

2.持续引流

(1)心电、血压监测。

(2)取半卧位30°,暴露前胸、上腹部。

(3)消毒剑突下皮肤,覆盖消毒洞巾,在穿刺点自皮肤至心包壁层做局部麻醉。

(4)一般选用剑突与左肋弓夹角处进针,穿刺针与腹壁成30°~45°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侧进入心包腔后下部;也可在超声心动指导下确定穿刺针的方向和位置。

(5)沿穿刺针送入导丝,退针,尖刀切皮;可用扩皮器扩张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沿导丝送入心包引流管,退出导丝,观察引流效果,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导管的位置,保证引流通畅。

(6)封针固定,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7)覆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并以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抽液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夹闭胶管,以免空气进入心包腔内。抽液速度宜缓慢,首次抽液量以100ml左右为妥,以后每次抽300-500ml,以免抽液过多导致心脏急性扩张。如为血性积液,应先抽出3-5ml,如放置5-10min不凝固再行抽液。

2、手术过程中应经常询问并观察患者的表现,助手应注意脉搏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术后静卧,测脉搏、血压每300min 1次,共4次,以后24h内每2-4h测量1次。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