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下腔静脉阻断的方法,可以防止出现致死性大块栓塞或反复出现非致死性栓塞。下腔静脉结扎术这种术式缺点较大,如手术的危险性较大,腔静脉阻断后静脉回流减少,影响心输出量以及易出现下肢肿胀、淤血及皮肤溃疡等手术后并发症。因此,目前已极少采用此方法。下腔静脉置网术或安置特制的伞式滤器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安置静脉滤器的优点为既能防止较大栓子脱落引起致死性栓塞,又不致明显影响静脉回流,并发症也较少。
①有抗凝禁忌:如大手术及严重外伤后迅速发生的较大深静脉血栓形成,肝素过敏或有出血素质等。
②抗凝治疗中再发栓塞。
③因先天性凝血机制异常而反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④反复出现栓塞。
⑤需行外科大手术,但患者存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有全身性疾病或是心血管疾病不能承受手术者。
1.肝功能差者,术前应加强保肝措施,包括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饮食。
2.血浆蛋白低时,可少量多次输血、血浆及白蛋白。
3.术前3天进行肠道准备,口服新霉素、灭滴灵,减少肠道细菌数量。
4.术前进行B超检查及其他肾功能试验,了解双肾的功能状况。
1.上腹部横切口:开腹后探查门静脉,证实已纤维化时,则将横结肠系膜拉直,在其根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右侧切开后腹膜。在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于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寻找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后腹膜时遇有扩张之淋巴管应妥为结扎及缝合,以防止或减少术后并发的乳糜腹水。
2.将肠系膜上静脉游离一周,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向下游离4cm长。于脊柱右侧分离出下腔静脉,也将下腔静脉壁充分游离。
3.将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交界处向左侧牵开,其后方即可寻及下腔静脉。向下游离至左右髂总静脉分叉处,如在分叉处向上测量长度可使下腔静脉断端拉至肠系膜上静脉而无张力时,则可从分叉以上切断下腔静脉;如下腔静脉长度不够,则可切断左侧髂总静脉,将断端缝合,然后从右侧髂总静脉处切断,以便延长下腔静脉长度。
4.下腔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端侧阻:将下腔静脉断端拉向肠系膜上静脉,用无损伤血管钳钳夹肠系膜上静脉,用手术线结扎将其阻断。
出现下肢静脉淤滞表现,以及有滤器脱落、移行和静脉穿孔的危险。
术后很快要建立侧支循环。
下腔静脉结扎术缺点较大,手术的危险性较大,手术后并发症多。
下腔静脉置网术须在麻醉下进行,有较大的危险性。
下腔静脉安置伞式滤器通过导管安置,相对容易的多。如安置得当,98%以上患者可长期保持下腔静脉血液的流通,复发性栓塞的发生率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