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转移术用于先天性胫骨缺损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胫骨缺损又称轴旁性胫骨半肢畸形。它是一种少见的长骨缺损畸形,双侧受累者占30%。其病变严重程度可从胫骨完全缺损到胫骨轻度发育不全。病变小腿变短,可触及向上移位的腓骨小头。患足呈马蹄内翻畸形,后足僵硬。较大儿童,即使X线片显示不清,也可触及胫骨近端软骨原基(cartilaginous anlage)。膝关节常有屈曲挛缩,严重者,常因股四头肌功能不全而缺乏伸膝能力。临床上仔细检查股四头肌伸膝装置对评价膝关节重建的潜在能力有重大意义。本病亦可并发股骨发育不全。
最广泛采用的先天性胫骨缺损的分类法是Jones,Barners和Lloyd-Roberts提出的,主要依据早期X线表现分类。①ⅠA型:腓骨向近侧脱位,X线片不能显示胫骨,股骨远端骨骺较健侧小;②ⅠB型:腓骨向近侧脱位,超声或磁共振检查可见胫骨近端原基,但X线片不能显示;③Ⅱ型:腓骨向近侧脱位,X线片可见胫骨近端及正常膝关节;④Ⅲ型:腓骨向近侧脱位,X线片可见胫骨远端而无胫骨近端;⑤Ⅳ型:腓骨向近侧移位,远侧胫腓关节分离。先天性胫骨缺损的治疗目的是恢复肢体长度,获得有一定活动功能的稳定膝关节和能正常使用的跖行足。但直到现在,此类畸形的大多数病人,其主要治疗方法仍是截肢和配带义肢以恢复功能。手术治疗方案取决于其X线分类和临床表现。
1岁以下(最好是6个月以内)的ⅠA型先天性胫骨缺损,具有行走的潜在能力,存在有功能的股四头肌装置,膝关节可以被动伸直。膝以上无明显畸形,腓骨无先天性弯曲。
不具备适应证中规定的手术先决条件者。
术前常规准备。
1.切口
取膝前方半圆形切口,由膝关节外侧正对腓骨小头处开始,向下延伸至股骨远端骨骺,再绕向近、内侧以显露整个股骨远端。
2.显露腓骨上端和股骨髁部
在深筋膜浅层游离皮瓣,显露膝关节的前方和外方(图3.19.6.3.1-2)。与髌骨及股四头肌腱平行切开外侧支持带,切断髌韧带,切除腓骨近端与股骨外髁间深部的纤维组织,使腓骨近端完全游离并向远、内侧移位。
3.转移腓骨重建膝关节
切断近端的腓骨头,使断面平整,松解股骨内髁下方的软组织,将腓骨近端移于其中,用克氏针交叉固定,使腓骨与股骨纵轴在矢状面和冠状面均有良好的对位。如果腓骨过长,可将腓骨截取一段,用1枚斯氏钉用逆行法做髓内固定,当腓骨头移位于股骨髁下方以构成新的关节后,将斯氏钉逆行打入股骨髁。
4.重建关节囊及髌韧带
软组织紧缩缝合,以形成紧张的膝关节囊。保持髌骨的良好对位,将髌韧带远端附丽于腓骨近端,以提供伸膝装置。
5.缝合
冲洗伤口,彻底止血,缝合皮下、皮肤。
腓骨转移术主要并发症有腓总神经损伤、膝关节屈曲挛缩、转移的腓骨再脱位等。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注意要点,要预防上述并发症。对年龄较大,股四头肌缺如和膝关节屈曲挛缩的ⅠA型先天性胫骨缺损,宜做膝关节离断术。
1.宜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2.宜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3.宜吃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
4.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1.术后用长腿管形石膏或髋“人”字石膏固定,保持膝关节于最大的伸直位和内外翻中立位。
2.术后6周拔除交叉固定的克氏针。
3.术后4~6周向后部分退出髓内固定针以允许膝关节活动。若曾进行腓骨截骨短缩,一般要在术后12周待腓骨截骨处完全愈合后方可拔除髓内针。
4.积极进行理疗、夹板固定和功能锻炼可促进新关节的形成。
1.游离腓骨上端时应注意保护好腓总神经,以免造成损伤。
2.腓骨转移至股骨髁部位后,其轴线应与股骨轴线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均保持一致。
3.髌韧带应妥善缝合于转移的腓骨上端,尽量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以防发生膝关节屈曲畸形。
4.Syme截肢术可在腓骨转移术同时进行或作为二期重建手术完成,以利穿带义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