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于胸椎5~11结核。胸椎5以上和胸椎11以下,由于胸廓与膈肌的限制,操作困难,宜选用其他术式。2.病变超过2个椎体的胸椎结核,或侵犯多数胸椎的边缘型骨结核。3.胸椎结核的椎旁脓肿溃入肺叶者。
1.适用于胸椎5~11结核。胸椎5以上和胸椎11以下,由于胸廓与膈肌的限制,操作困难,宜选用其他术式。
2.病变超过2个椎体的胸椎结核,或侵犯多数胸椎的边缘型骨结核。
3.胸椎结核的椎旁脓肿溃入肺叶者。
1.胸椎结核并有心、肺功能不全者。
2.年老体衰或10岁以下的儿童。
1.取得病人合作:骨关节结核是一种慢性病,疗程较长,治疗后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多数病人有急躁情绪和思想负担。术前须深入做好解释工作,实事求是地将治疗计划及后果(包括手术次数、外固定及卧床时间、用药时间及可能功能障碍程度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以取得合作。
2.进行必要的检查:术前应仔细体检并进行胸部透视,以便发现体内有无其他结核病灶。对病期长,窦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应检查肝、肾功能。病变局部应作X线摄片检查,必要时脊柱结核并发截瘫应作CT检查,了解病变情况,以便进行手术设计。
3.改善全身情况:入院后应立即卧床休息,并进行卧床排便训练,以免术后由于不习惯而造成排便困难。一般来讲,结核病人的食欲较差,术前应设法增进病人食欲。尽可能加强营养,改善全身情况。
4.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防止病变的扩散。诊断一经确定。应开始应用抗结核药物。单种药物治疗疗效不好,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一般多将链霉素与异烟肼联合应用。链霉素的用量因年龄大小不同,5岁以下每日0.25g,5~10岁0.33g,成人0.5~1.0g,1次或分2次肌肉注射。异烟肼每日服5~10mg/kg,1次或分3次口服。抗结核药物一般应用1周以后,结核中毒症状即可开始改善;2周左右时多数病人症状好转,可以手术。对氨柳酸钠易引起胃肠症状,影响食欲,临床较少应用。但当链霉素或异烟肼的疗效不佳时,可再加用对氨柳酸钠,用量为每日8~10g,口服或静脉点滴。
5.局部制动:脊柱结核病人应卧硬板床或石膏床,四肢结核,特别因严重疼痛或肌肉痉挛而致关节畸形者,应作外固定或牵引,以减轻疼痛、痉挛,病人可得充分休息,并可预防病理性脱位或逐渐矫正畸形,减少手术操作困难。
6.术侧的选择:应依据椎旁脓肿、椎体破坏、胸膜粘连及病椎部位等情况决定术侧。一般选择脓肿较大、破坏明显而胸膜无粘连的一侧为术侧。但中段胸椎以经右胸进入较为方便,可以不受心脏搏动的影响;胸椎 9以下的病灶因右侧胸腔受膈肌及肝脏影响,以经左胸进入较为方便。
7.切除肋骨的选择:根据病椎部位,可切除第5~9肋中的任何一肋骨。胸椎5~9结核应切除与破坏最明显的椎体相应平面的肋骨。如第6、7、8胸椎结核,破坏以胸椎 7最为显著,宜切除第7肋骨,可直接进入病灶,视野清楚,操作方便;如术中需加作椎管侧壁切除时也较简捷。但胸椎10~11结核宜切除第9肋骨。
1.体位:侧卧位,术侧向上,胸廓下垫枕,两上肢伸向前,放在上肢架上。
2.切口、开胸:沿预定切除的肋骨作后外侧切口,后侧起自骶棘肌外缘,止于腋前线。开胸步骤与开胸术相同。切下的肋骨应妥善保管,以备植骨用。扩开胸腔后,如肋骨后侧残端过长,突出于伤口内,有可能刺伤肺脏或妨碍操作时,应补充切除一段。如有胸膜粘连,可用纱布球或裹以纱布的手指分离至肺叶塌陷、椎旁脓肿完全显露为止。
3.显露、清除病灶:开胸后,摇动手术台,使病人背部与地面成60°角。拉开肺叶,显露病灶。必要时,右侧可切断奇静脉;左侧可以切断肺下韧带,以增加显露。
切开脓肿前,应用盐水纱布保护和隔离周围组织,以免脓液流出污染胸腔。如脓肿不大、病灶仅局限于两个椎体者,可顺肋骨头中心方向横行剪开脓肿壁,以免损伤经肋骨下缘进入脓肿壁的助间血管。如不慎切断肋间血管,应立即缝扎。如脓肿较大,椎体病变广泛,可在缝扎肋间血管后,作纵行或t形切开和翻开脓肿壁后即可充分显露病灶。清除病灶及椎体间植骨步骤同经助骨、横突切除结核病灶清除术。
如有椎旁脓肿溃入肺叶时,胸膜粘连多较严重,分离纵隔胸膜应尽量靠近脏层胸膜,以免误伤纵隔内血管、神经,甚至分破对侧胸膜。待四周完全分离清楚后,再切断肺叶与病灶间的窦道。一般肺叶内病灶不大,可于搔刮后缝合,或作楔形切除。如肺叶病灶严重,可考虑行肺叶或肺段切除术。
如合并截瘫或死骨位于椎体后部,可显露并切除1~2个椎弓根,显露硬脊膜,保护脊髓,进行前方清除和椎体间植骨矫形,步骤见“椎管侧壁切除病灶清除术”。
4.缝合、引流:病灶内置链霉素粉1g,分层缝合脓肿壁及壁层胸膜。胸腔内用生理盐水冲洗,在腋后线最低位的肋间作引流后,按开胸术关胸步骤逐层缝合,关闭胸腔。
胸腔渗液的处理:切肺手术后,一般在24小时内,胸腔将有200~400ml的渗血和渗液经引流管流出,引流液的血色应逐渐变淡。约在24~72小时后,积液可以排尽,引流管可以拔除。拔引流管时,应先将引流管靠近皮肤的一段及引流口周围皮肤消毒,剪断固定线,一手将垫有4~5层凡士林纱布棉垫放在引流口部位,另一手握紧引流管,嘱病人深吸气后憋住不呼气,迅速将引流管拔出;同时,将凡士林纱布及棉垫压紧引流口,用胶布加压包扎,以免空气漏进胸腔。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1.体位、呼吸运动和咯痰:全麻病人应平卧至完全清醒和血压平稳后(一般多在术后6小时以上)才能改取半坐位。麻醉清醒后,应鼓励病人做深呼吸运动和咯痰;也可用手压迫切口部位,帮助病人深呼吸和咯痰,每日5~6次,将支气管内积痰和可能存留的积血咯出,以利余肺扩张和胸腔引流,避免肺内继发感染。咳嗽必须用力,不用力同样引起疼痛,却不能排痰,反而需要重复咳嗽,造成更多疼痛。如痰液粘稠,不易咯出,可作蒸气吸入,每日3次,每次15分钟,并口服祛痰剂。手术后第1日即应将病人扶起坐直,每日坐起3~4次。一般在肺部分切除术后3日,胸腔引流管拔除以后(全肺切除术在1周后),病人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4日,即应帮助病人抬起术侧手臂,以免日后切口附近的胸壁肌肉粘连,影响手臂活动;决不能等到切口不痛以后才开始锻炼。这些方面的处理,对术后病情的恢复、余肺的扩张及并发症的预防,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特别重视。
2.氧气吸入问题:肺切除后如病人没有缺氧现象,可不必给氧。对肺功能较差的病人,可间断低流量经鼻管给氧。给氧时,导管应插到鼻咽部,使氧气能被有效地吸入。有时病人痰量很多,而且粘稠,不易咯出,严重影响呼吸;或因术前估计不足,切肺术后出现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不全,造成缺氧;或因输血、输液过多、过速,出现肺水肿等严重情况,应及时将气管切开,这样既能随时清除呼吸道内痰液,并可因此缩小50%呼吸道死腔,增加25%肺泡通气量。同时,可用细塑料管经气管套管更有效地吸入氧气;但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免呼吸道干燥,痰液结痂。痰液粘稠时,可经气管套管滴入糜蛋白酶,使痰液变稀。呼吸浅弱时,可将麻醉机与气管套管连接,作辅助呼吸。有肺水肿时,应加压给氧,雾化吸入少量95%酒精以破坏粘痰泡沫,增加肺泡换气面积;同时静脉缓慢注射氨茶碱0.25~0.5g,以解除支气管痉挛。此外,还应停止输液,换用50%葡萄糖或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入静脉,以利尿、脱水,解除肺水肿,并考虑加用洋地黄类药物强心。
3.胸腔渗液的处理:切肺手术后,一般在24小时内,胸腔将有200~400ml的渗血和渗液经引流管流出,引流液的血色应逐渐变淡。约在24~72小时后,积液可以排尽,引流管可以拔除。拔引流管时,应先将引流管靠近皮肤的一段及引流口周围皮肤消毒,剪断固定线,一手将垫有4~5层凡士林纱布棉垫放在引流口部位,另一手握紧引流管,嘱病人深吸气后憋住不呼气,迅速将引流管拔出;同时,将凡士林纱布及棉垫压紧引流口,用胶布加压包扎,以免空气漏进胸腔。
如引流量很多,血色不变淡,而且脉搏快,血压低,应应警惕有无活动性出血。因此,手术后除应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外,还应注意引流管内的液平面是否随呼吸波动,是否高出瓶内水平面。如管内液面不波动,说明引流管已被堵塞,应立即检查否曲折压在病人身体下面。如无异常,可夹闭引流管后用手向上挤压,将管内可能堵塞的凝血块挤进胸内,解除堵塞。如仍不通畅,应应考虑到引流管内口被膈肌、胸壁或余肺压迫堵塞的可能性,可将引流管略加旋转,使管口离开堵塞物,以期重新通畅。如仍不能通畅,则只得拔除,根据前一阶段引流量的多少和胸部透视的情况,考虑另放引流管,或改作胸腔穿刺抽液。此外,还应观察每小时引流量是否逐渐减少,引流液是否变淡;怀疑有活动性出血时,除应加用止血药物外,可反复检查循环血和引流液的血红蛋白。如引流量多,循环血的血红蛋白逐渐下降,而引流液的血红蛋白反而逐渐上升或维持不变,即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当机立断,拆线开胸止血。
4.余肺扩张与残腔的处理:肺部分切除后,胸腔内的残腔将被过度扩张(即代偿性气肿)的余肺所填充。但如余肺有炎症后纤维化时,就不易过度扩张,以致残腔不能消灭;而残腔内的空气则将逐渐被胸膜吸收,形成很高的负压,使胸膜不断渗液,为支气管胸膜瘘的形成和继发脓胸提供了条件。这种情况在肺结核病人尤其多见。此外,在肺结核病人中,如余肺有残留病灶,过度扩张时还有可能造成病灶复发和播散。因此,在作肺部分切除术前和术中,应注意检查余肺情况。如余肺表面有增厚的胸膜,应予剥脱。如估计余肺不能过度扩张,或余肺内有较多的结核残余病灶,即应加作胸廓成形术。一般可术前和术中估计必须加作胸廓成形术,而且病人体质、肺功能和手术中情况允许时,可同期进行肺切除和胸廓成形术或胸腔顶部胸膜剥脱术,使剥下的壁层胸膜覆盖余肺,形成胸膜外间隙,以免经受两次手术的痛苦。如条件不允许,则在切肺术后3~6周内再作胸廓成形术。有的病人即使术前估计不必加作胸廓成形术,如果在手术后2~3周内见作肺不能扩张到第4后肋平面,残腔内虽经反复穿刺,仍不断出现积液,甚至发现病人吃力出少量陈旧血性液体,说明已经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应及时作胸廓成形术,以免发生脓胸。这类胸廓成形术可不切第1肋骨或将后段保留较长,不必如肺结核萎陷疗法那样要求。
全肺切除术后的残腔将被渗出液逐渐充满,这种渗出液又逐渐机化、收缩,使膈肌上升、胸壁塌陷、纵隔向术侧移位、健肺代偿性气肿。有时术后1~2日内渗出太多、太快,将纵隔推向健侧,影响呼吸和循环时,应稍加开放夹住的胸腔引流管,缓慢放出部分胸腔积液,至纵隔逐渐恢复原位为止。如无胸腔引流管,则可穿刺抽液,以减少术侧压力。肺结核病人需秦全肺切除术,而对侧肺也有较多结核病灶,估计术后代偿性气肿可能引起病灶复发与播散时,可在切肺同时,或在3~6周后加作胸廓成形术。有时全肺切除术后残腔积液机化、收缩,可引起纵隔向手术侧过度移位,造成气管、大血管扭曲,病人表现明显气急、心悸。对这类病人,也可进行胸廓成形术,纠正纵隔移位。
5.术后肺不张:下叶肺切除术后,尤其在左下叶肺切除术后,如病人起坐过高,上叶余肺偶尔会下坠而造成支气管扭曲,引起上叶肺不张。这时病人出现气急、大汗、缺氧、反复大量咯痰、气管移向术侧及术侧呼吸音消失(或呈管性)等现象,经胸部透视即可确诊。一旦出现肺不张时,应立即将半坐位放低,甚至平卧或向健侧卧、鼓励病人用力咯痰,必要时可拉出舌尖,在深吸气的过程中经鼻孔将一导管插入气管,刺激咯痰。待支气管恢复原位、支气管内积存的痰液被咯出后,病人气急现象即渐好转,术侧恢复成肺泡呼吸音。如病人体弱无力,不能咯痰;或肺不张的时间已久,肺泡内存气已全被吸收,咳嗽动作不可能将分泌物排出时,即应及时作支气管镜检查吸痰(必要时可进行多次)。
6.脓胸的处理:脓胸发生的原因大多由于手术中分破病灶,或在切断支气管时有分泌物外溢,污染胸腔后引起。术后因支气管残端愈合不佳,发生支气管胸膜瘘;或胸腔积液没有及时排尽,为细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也是发生脓胸的常见原因。所以,每次作胸腔穿刺抽液时,除应严格无菌操作外,在抽液后应向胸腔内注射青、链霉素以预防感染。一旦抽出混浊液或明显脓液,确诊脓胸后,即应重新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待中毒症状好转后及时进行胸廓成形术。
7.支气管胸膜瘘的处理: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的原因有两种:第1种是支气管残端本身的原因:①支气管残端部位术前已有炎症而未被发现;②术后残端太长,分泌物积存不能排出,造成感染;③手术操作不当,缝线间距不均匀,接受张力不平均,或缝针太浅以致缝线脱落;④缝线太粗,支气管内分泌物沿缝线针孔流到残端外面造成感染;⑤残端分离过于彻底,支气管动脉结扎过高,以致残端感染而不愈合,造成支气管胸膜瘘。
早期病人可咯出陈旧血性胸腔积液,晚期脓胸已经形成后则咯出脓液。一旦发现时,应立即作胸腔引流,再择期进行胸廓成形术,消灭死腔,必要时早期可加作瘘孔缝合术。
8.切口感染:手术中如果污染了切口,即易发生切口感染。尤其是术后仰卧位,切口上端压迫在肩胛骨内缘上,更易发生红肿、化脓,有时甚至在肩胛骨下形成脓腔。一旦发现感染,除应用抗生素外,应即拆线引流。如肩胛骨下有脓腔形成,长期不愈,可将肩胛骨下角大部切除,以利引流。
9.肺内病灶同时切除者,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比一般病人晚1~2日。
1.经胸病灶清除术的优点是显露充分,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大血管清晰可见,不致误伤。但切开脓肿及搔刮脓肿壁的肉芽时,也应严格在直视下进行,操作要细致,以防损伤大血管。
2.左侧开胸行下段胸椎病灶清除时,因为心脏处于病灶之前,为了显露病灶常需牵拉心脏,此时应特别注意,不要猛力牵拉或加压,以免影响心脏舒缩和心搏出量。
3.经胸病灶清除术显露直接、充分,病灶清除可较彻底。但必须指出:脊髓损伤并不因此不发生或减少发生。发生脊髓损伤的原因和经肋骨、横突切除结核病灶清除术的相同,应特别注意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