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性脊柱器械矫形术适用于:
1.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脊柱畸形继续加重者需行手术治疗。由于脊柱融合术后会阻碍脊柱的长度的增长,对于脊柱畸形不严重或非手术疗法可以控制畸形发展者,应尽可能拖后手术融合的时间至脊柱骨成熟期。但是,由于胸椎侧弯畸形可发生继发的肋骨胸廓畸形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大,外观畸形明显。胸椎畸形受肋骨及周围结构的限制,手术矫形的效果差,因此应考虑早期手术治疗。
2.明显脊柱侧弯畸形的青年病人。一般来说,明显脊柱侧弯是指发育成熟期前40°~45°以上侧弯,发育成熟期50°~60°以上侧弯,有继续发展趋势者更应积极手术治疗。
1.除常规术前准备外,应检查病人心肺功能。了解病人在较剧烈运动或上下楼时有无心悸、发绀、气喘。心电图检查主要观察有无右心心肌肥厚;肺功能测量包括肺容量及通气功能,评定肺功能的损害程度。
2.详细检查病人的神经系统 有无下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等。下肢肌力状态,有无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必要时进行脊髓造影或CT、MRI检查,了解椎管内脊髓的位置及有无畸形。
3.X线检查
(1)摄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相,以测量脊柱侧弯度、旋转度,并对脊柱侧弯进行正确分类及分型。为了解脊柱是否伴有前凸或后凸,应摄侧弯顶角椎体的正侧位相。
(2)摄卧位双侧弯曲脊柱正位相或悬吊位相。其意义是:了解脊柱侧弯是结构性或是非结构性;了解结构性侧弯(原发性侧弯)的范围,以确定脊柱融合的椎体范围;了解畸形脊柱的弹性,估计术中器械矫形可达角度。向侧弯凸侧弯曲时结构性侧弯的角度改变,大约与术中器械矫形可达到的角度一致。
(3)严重的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病例中,由于脊柱的旋转,普通前后位片不易区分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弯,需摄脊柱反旋转位相,可清楚显示主侧弯的每一个节段。
4.脊髓造影、CT及MRI检查:脊髓造影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以及脊髓本身的一些畸形。CT和MRI检查可显示骨组织和软组织的病变,依具体病例决定选用。
1.切口
依据术前确定的融合节段,在上下融合椎之间做正中切口,若侧凸严重,可少许做向凸侧的弧形切口,切不可沿棘突或做过大弧形切口,以免矫形后影响美观。沿切口线切开皮肤和皮下浅筋膜,向凸侧行适当钝性分离,显露出棘突尖。
2.显露
沿棘上韧带切开,显露至棘突,先行脊柱凹侧面分离。使用Cobb剥离器以棘突为支点,紧贴棘突及椎板骨面向外侧推开椎旁组织直到关节突,边剥离边用纱布填塞止血,依次行相邻椎板分离显露。胸椎向两侧显露至横突尖,凸凹侧均行广泛松解,切除横突间韧带及肌肉,胸腰椎均行关节切开术。
3.黄韧带开窗
(1)腰椎部分:将棘间韧带切除,用布巾钳将上下椎骨的棘突提起,帮助显露椎板间隙,咬骨钳稍咬除棘突根部的椎板骨质,扩大骨孔即可看到两侧黄韧带及其中央缝隙。用锐头的尖嘴咬骨钳一小块一小块地咬除黄韧带,直到硬膜外脂肪显露出。
用剥离子探入黄韧带下轻轻推离,以分离硬膜与黄韧带粘连,此时换用小椎板咬钳小心探入黄韧带深面扩大咬除黄韧带,至椎板间骨孔扩大到5~8mm直径为止。整个操作过程应注意勿损伤硬膜,用棉片轻轻填塞骨孔,减少周围血液流入硬膜外腔。
(2)胸椎部分:除切除胸椎棘间韧带外,尚需将覆盖在椎板间隙上的棘突咬除,才能进行黄韧带开窗术。由于胸椎椎间隙较狭窄,常需咬除部分椎板以扩大骨孔。在主弯顶部附近的几节椎板间隙,可将凸侧椎板楔形切除到关节突,以利脊柱矫形。
4.椎板下穿钢丝
取30cm长的医用钢丝(直径1mm),将其对折,形成双股,将折叠钝端弯成半径3cm的半圆弧状。将钝端插入黄韧带窗内用双手使钢丝贴紧椎板下面通过椎板,钢丝钝端由上节椎板的黄韧带窗露出后,用针持夹夹紧钢丝钝端,并提起保持钢丝张力,将钢丝由椎板下抽出至椎板上,上下端的钢丝长度相等为止,将上下两段钢丝交叉于椎板上,以防止钢丝向椎管内移动压迫硬膜。
5.棘突基底部穿钢丝法
这是另一种钢丝固定法。由于操作方便,又不易损伤脊髓。但棘突不牢固,仅适用于青年病人的腰椎棘突部位,少年病人或胸椎由于棘突易于骨折应慎重应用。用棘突打孔钳在棘突基底部打孔,两侧同时将对折双股钢丝通过三孔垫片的骨孔穿出,拉紧钢丝后将预弯的合金棒置入钢丝间,将钢丝旋紧固定即可。